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巴陵鬼話:2010年 11月15日

(2010-11-20 08:40:24) 下一個
今天下午清理文件夾。有一篇文章的題目是:餘秋雨“被病逝”為何能引得網民狂歡?開始我把這文章刪了,後又從回收箱還原。我又看了一遍。頗有所思。有的人,人們希望他活著,他卻死了;餘秋雨,有人說他死了,他卻還活著。這是為什麽?
下麵摘錄這篇文章的部分內容:
近日網絡上有一則涉及餘秋雨“大師”的信息,標題叫《傳餘秋雨病逝》,內容如下:聯合報2010年5月26日電:大陸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昨日淩晨5時因心肌梗塞在上海華山醫院病故,享年64歲。
盡管餘秋雨“大師”反應神速,很快在騰訊微博辟謠,然而這則消息還是被網友們風快的歡傳著。
以下為網友跟貼摘錄:
“人民群眾無不含淚歡送。”
“可惜是假消息,汙染源仍然活著。”
“是假的……已經證實他還在禍害人間。”
“含淚大師,就算您真的去了,P民也不會含淚的。”
“餘秋雨老師,你放心,我是不會輕信謠言的,雖然剛才看錯了,但是你放心,在我心中你早就死了”,
……
餘秋雨頻繁出現在政治、文化的邊緣,發出了一些“和諧音”——和當權者“和諧”,但卻時常地與人民不“和諧”。
汶川地震期間,餘秋雨因在其博客《含淚勸告死難學生家長》一文表現出的良心泯滅,遭到了廣大網民的強烈炮轟;但與民間輿論形成強烈反差的官方媒體,卻大力渲染、突出餘秋雨的這篇媚態文章。例如,2008年6月7日《北京晚報》12版發表了《餘秋雨含淚寫新博》的官薦文章,稱“著名學者餘秋雨6月5日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最新博文,就地震災難之後續問題有條有理地談出了他的看法。文章保持了其清醒的大局觀,文字不失理性真誠,一經發布立即引發了網友的熱烈反響”;公然歪曲事實,將網上一片鞭撻之聲,偷換成“熱烈反響”。
餘秋雨一貫在利用文章伺候主子,向主子討賞,並有其曆史定論。人所共知,文革時期餘秋雨就賣身投靠當權者四人幫,成為其文化打手……
北京方雨教授指出:十幾年來,
餘秋雨已經發展到了“說謊成性”的地步。餘秋雨身上反映的問題,已經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中國特色”的虛假社會典型,一種損人利己、極端自私自利的有害的典型;“虛偽的人格、虛偽的文風、虛偽的學術”,此風氣不可任其在社會上蔓延。
聚焦餘秋雨的臉譜,正是當下中國禦用文人的一麵鏡子。餘秋雨代表著禦用知識階層的媚態化與犬儒化現實。當下正處於新舊文明轉換過程中的中華民族,在“紅色記憶”與權力操縱的背景下,一切思想、文化與藝術,都充斥著媚權和媚俗的媚態氣息。知識人精神離追求真實、自由與高雅的文化品質愈來愈遠。當人們用批判的視野審視當下中國的官場文化、藝術與時尚潮流,就會發現如今中國能夠走紅的主流文化創造者,大多不僅缺乏真正的人文關懷,更沒有自由批判的精神力量。知識分子不但要有知識,更“要有良心,保持良知”。做人必須守住道德人格的底線,做學問也必須守住真誠敬業的底線。這個底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真,不要虛偽!
知識社會學創始人曼海姆曾說,“知識分子”是“自由的漂浮者”,即一個沒有根基的社會階層,因為不明確他們隸屬於哪一個集團,因而有著自由思想的特點。這種特點就是“在沉沉黑夜中擔當守更人的角色”。但今日中國的“禦用文人”卻找到了權力為靠山,因而他們的表現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社會置疑:不僅僅是他們價值觀受到非議,其人格媚權、媚俗更遭到嘲弄。餘秋雨這麵鏡子既照出了中國“禦用文人”的媚態,也反映了他們遭到民眾普遍唾棄的命運,已經無法改變。
該文結尾的文字是:
生而猶死,餘秋雨真可憐!
曾幾何時,餘秋雨大師也享受著“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榮耀,然而今天卻成了牆倒眾人推的活標本。這一切,僅僅源於人心向背。個人如此,一個政權也同樣如此:當人心向著你的時候,災難也能興邦;當人心背離你的時候,一聲走火的槍響可能就打掉一個王朝。
餘秋雨的鏡鑒,不僅給當代所有禦用文人敲響了警鍾,也為某些當權者敲響了警鍾。
好文字!我若再說,則為多餘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