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71)
2009 (369)
2010 (360)
2011 (356)
2012 (376)
2013 (364)
2014 (381)
2015 (369)
2016 (366)
2017 (364)
2018 (366)
2019 (365)
2010年01月10日 星期天 陰雨
近兩天,《青年時報》和《新京報》等媒體相繼曝光一則醜聞:溫州市龍灣區公開考錄科級幹部子女。
2003年,龍灣委組織部、人事勞動局和監察局聯合發文:《關於考錄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子女的補充規定》。該文規定,“高校在讀的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子女可列為這次報考對象”;如果在當年(2003年)畢業的,在畢業後辦理錄用手續,不是2003年畢業的,須在2003年8月31日前辦理錄用手續。
這雖是六、七年前的事,但一經曝光,引起輿論嘩然。有人憤怒地質疑:憑什麽公務員招錄隻招幹部子女,官員怎麽如此肆無忌憚地對公務員職位進行公然的瓜分?
當地政府解釋說:當年因龍灣區區劃調整,龍灣區由原來的小區變為大區,工作量大幅增加,機關事業幹部相對缺乏。而且由於區劃調整後區機關幹部普遍十分擔心子女就業問題,為了穩定幹部隊伍,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組織了這次招考工作。
也就是說,這麽操作的理由是兩條:一是很缺幹部,二是穩定幹部隊伍。這理由的荒唐,無須我贅言。
有評論說:領導安排子女,不是新聞;一些單位為取悅領導,主動安排領導子女,也不是新聞。不管哪一種安排,都是偷偷摸摸,不會拿在桌麵上堂而皇之進行,因為都知道此舉是腐敗。但溫州市龍灣區安排幹部子女就業,則打破了傳統的潛規則,以紅頭文件的方式安排領導子女就業,如此集體腐敗,尚是一大新聞。
龍灣區的作法,首先讓人看到權力在世襲,官位在世襲,官員的孩子還得掌權;其次讓人看到權力自肥已經製度化。用紅頭文件安排領導子女就業,無疑具有明顯的強製性;最後,這是赤裸裸的集體“分贓”。公權成為官員的私器,單位成了官員的私家花園,如此大麵積的用人腐敗,顯然是集體分贓。
上麵的評論有理。不過,老殷卻有異議。
龍灣的事並非個案。當時的黨官敢於捅破窗戶紙,把潛規則公開化,我很佩服。既然可以偷偷地幹,何不公開搞?
今天人們抨擊的隻是一個區級單位,而且是2003年的事。如果是省,甚至北京呢?如果把時間移前或移後呢?比如,鄧樸芳是什麽人?他是什麽時候成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又是憑的什麽?江恒綿何德何能?憑什麽當上中科院副院長?……如此等等,誰敢說“不”?抨擊龍灣的“官世襲”,固然是好!但卻諱言北京高官的“世襲”,卻是大大的不好。
我又一次記起陳雲的名言:還是自家的孩子靠得住。於是,當年的副總理級人物,每人安排一個子女當部級官員。
追根探源,龍灣發生的事原本是黨內的遺傳。這種遺傳隻是由隱性變為了顯性!
辛亥革命以前是“皇帝的天下“,近60年是“黨天下”。如今,國人熱議的“太子黨”,正是權力世襲的結果。
1240多年前,困守長安的詩聖憤然曰: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1240多年後,洞庭湖畔的老殷慨歎曰:一人得官,子女升天。
21世紀,批判封建專製仍然是極其重要而又十分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