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巴陵鬼話08年10月1日

(2008-10-02 06:56:50) 下一個
 張衡的《思玄賦》中記錄著一個生不逢時的故亊。
      顏駟乃西漢時人。年輕時即為郎,--也就是皇帝身邊的護衛。照理,皇上身邊的人晉升的機會很多。可是顏駟一生從文、景、武三代皇帝,仍隻是個郎官。有一天,當武帝問這位“龍眉皓發”的郎官何時為“郎”時,他答曰:臣在文帝時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顏駟因皇上個人喜好不同而“三世不遇”,真是典型的生不逢時。不過,上蒼有眼,顏駟的一席話,令武帝憐憫,當即賜他一個“會稽都尉”,掌管一郡軍事大權。顏駟終於有一好結果。
       顏駟的這種遭遇也許是個別現象,但在當今社會生不逢時似乎有點普遍。
      今天是共和國成立59周年。與共和國同齡的臣民很多人有相似的遭遇。
      在毛澤東時代,以階級鬥爭為綱。知識愈多愈反動。學生參加文革,停課鬧革命。考試交白卷是英雄。所謂“知青”,--實則是沒有學到什麽文化知識的青年,最後統統被趕下鄉。
      鄧小平時代,以生產建設為中心。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升值。唯文憑盛行。三十來歲的人了,拖兒帯女,為文憑奮鬥。假文憑滿天飛。文憑大貶值。
        江■澤■民時代,有錢能使鬼推磨。“三個代表”被“三改”取代:醫改,看不起病;房改,買不起房;教改,兒子上不起學。四、五十歲的人,煎熬得駝背,謝頂,眼花,最後被迫下崗,準備進火葬場。
        ……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詩經.大雅.桑柔》中的這句話是說,我生的日子不好,正趕上老天發怒。
        “生不逢時,困且多憂”。漢.焦贛《易林.隨》中的這句話是慨歎時運不濟的困憂。
        我理解這些古語大都就某個個體而言。如果是群體又該怎麽說呢?
        我記起工程院院士何作庥先生的名言:誰叫你生在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