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場摘桃杏李想到...

(2009-07-27 07:56:25) 下一個


周日到農場摘桃杏李,見枝頭碩果累累,聯想到一些水果的典故。

桃李
——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桃李結果繁多,“桃李滿天下”比喻所栽培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極多,各地都有。唐朝宰相狄仁傑向武則天推薦了姚崇等數十個人,後來他們都成了當時的名臣。有人讚揚狄仁傑:天下桃李都出在您的門下了!因此後人就用“桃李”代稱學生或所薦人才,如說“某某老師桃李滿天下”。
典故:
一.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後丟官隻身跑到北京,見到一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後笑著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倒要紮傷人。你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象種樹一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故後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就被譽為:“桃李滿天下”了。

  二.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裏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並不富裕,子質不願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隻要願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裏有一棵桃樹,一棵李子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指著已結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棲 棵樹一樣開花結果。隻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後來,這些學生先後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為了感念子質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子質到各國遊曆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並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一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並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解釋〗。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麵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隻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隻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麽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後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並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讚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嚐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蹊,小路。全句指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豔,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摘取,於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比喻為人真誠篤實,德才兼備,自然能感召人心。


杏林
杏林”,是中醫界的代稱。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詞典出漢末三國閩籍道醫董奉。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術高超的醫生
  【典故出處】
  董奉,字君異,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齊名號稱“建安三神醫”。 在諸多有關董奉傳奇般的事跡中,最有影響的乃是他在廬山行醫濟世的故事。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隻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酬。幾年之後,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後,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達二萬餘人。後來還說有老虎鎮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隻能以米穀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穀米來救濟貧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正是由於董奉行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隱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如此一來,杏林一詞便漸漸成為醫家的專用名詞,人們喜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這類的話語來讚美象童奉一樣具有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


橘井泉香
中國傳統醫學史上還有一則典故“橘井泉香”也與道醫有關。這則典故說的是西漢時湖南一位叫蘇耽的道人,身懷絕技,對母親極為孝順,後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囑咐母親,明年將有疾疫流行,到時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來救治。第二年果然發生大規模疫情,他的母親便遵照囑咐,用井中泉水泡橘葉施救眾鄉鄰,活人無數,一時傳為佳話。這則“桶井泉香”典出《列仙傳》之《蘇耽傳》,清代閩人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就將其收入《醫術名流列傳》之中,流傳甚廣。至今湖南郴州市東北郊蘇仙嶺上的蘇仙觀、飛升石、鹿洞,以及市內第一中學內的杼井,都是紀念蘇仙的遺跡。
  “橘井泉香”一詞與“杏林春暖”、“懸壺濟世”一樣,在中醫學界膾炙人口。過去醫家常常以“橘井”一詞或橘、杏並用來為醫書取名,諸如“桶井元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


梨園
溯自唐明皇選曲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

戲曲界俗稱梨園行,演員稱梨園子弟。要問緣由,得從過去戲班供奉的祖師爺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談起。據史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梨園在當時長安禁苑中,公元714年設“梨園亭”供樂工演奏樂曲,宮女習舞演唱,有會昌殿為玄宗親自按樂之所。當時還設有宮內梨園法部、梨花園、太常係統的梨園別教院、洛陽梨園新院等,所以樂工多出梨園。梨園,實際為我國第一座國立戲曲學校,梨園,也就成了後世演藝界的代稱。因玄宗善用羯鼓指揮樂隊,後戲曲仍以司鼓板為樂隊指揮,尊稱打鼓佬,位於舞台九龍口,並供奉玄宗為戲曲界祖師,所屬同行為梨園弟子,延續至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