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齊白石 紙本墨 縱67厘米 橫34厘米 私人收藏
齊白石27歲正式拜師學畫, 他先學畫民間神像, 然後學畫肖像, 繼而又學山水、花鳥和人物。他臨摹觀賞了徐渭、八大山人、金農、揚州畫派等明清畫家作品, 陳師曾不讚成他對古人的摹仿, 勸他獨創一格, 齊白石果真閉門變法, 也稱“衰年變法”。此幅《蝦》便是他晚年之作, 區區幾筆, 把蝦的本性和特性表現得十分生動傳神, 深得表現魚蝦妙趣之法, 再加上他頗富個性和功力的書法、奇絕飄逸的金石印章, 此畫具有非凡表現力,真可謂“筆愈簡而氣氛愈壯”。
----------------------
小時候畫的最多的就是蝦,因為它兼具動態和靜態的美,媽媽每次買回蝦,我都會挑選幾隻最精神的養起來,喜歡看蝦兒在魚缸裏打架嬉戲。隔了那麽多年再看白石老人的美畫,那一筆一畫亦濃亦淡,曆曆在目印在心中。一起來欣賞吧,小石!
淺淺;
我也非常喜歡老人家的畫, 在北京, 他有很多弟子和有大量的臨摹者. 小時候在後海邊兒上遛噠, 到處有人在兩棵樹之間拉根繩兒, 就掛起來自己的畫讓人欣賞. 那時候從什刹海往後的水有汙染, 很少看到魚蝦. 讓人覺得後海裏的蝦都沒有岸邊兒畫的蝦多.
其實白石老人之所以畫蝦得法, 和你一樣是通過對蝦的動作的悉心觀察得到的. 白石老人曾自題六十八歲畫蝦作品,落款寫到:“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隻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淺,此三變也。”這三變中, 最重要的轉變是他在完成對畫蝦技巧墨法的全麵細致的鑽研之後, 沒有沉溺於技巧, 而是更加深入創作內涵,不斷提升,也因此,老人最後廿七年畫蝦藝術,造形審美趣味更趨單純化,筆墨線條,則人畫俱老,篆書人畫,已無斧鑿痕跡了。世人評老人八十歲時畫蝦已臻爐火純青的地步,從傳世之作對照,實是中肯的評價。我們可以從三變之後(約七十歲)到八十歲之間,再求突破的努力中,看出他延續純熟的技法,而仍然不放棄細心觀察,作審美上的斟酌。這個時期,在先前的基礎上,再現一些新的畫法,是前所未有的. 據說他曾經在案頭水盂中蓄養活蝦,實際觀察寫生,研究畫法,大概達到三變的前幾年,逐漸掌握畫蝦結構與動態要領,開始領悟到寫生與筆墨結合的奧妙,才顯露出信心。六十五歲時畫長幅對開群蝦,題到:“餘畫此幅,友人曰何得似至此?答曰家園有池多大蝦,秋水澄清,嚐見蝦遊,探得蝦遊之變動,不猶專似其形。故餘既畫,以後人亦畫有之,未畫之前,故未有也。”畫蝦已領略寫生旨趣,將家園當年情景化為畫境,並且能開畫蝦風氣之先。所以自已又稱:“吾非尋常人輕許誇譽也。”這時候,寫生中寫實要領就是所說的“畢真”變化,是接近真實形象,但他留意到不應隻停留在專求形以上,接著,他探索出“色分深淺”,分辨墨蝦濃淡對比效果,顯現出透明感與立體感,將畫蝦風格推進到成熟的典型階段。至此,可謂探得個中三昧,不止求形似,更求得神似。
從白石老人的畫蝦學習上不難看出, 無論音樂,美術,還是文學創作, 生活都是第一位的, 要熱愛生活(包括活蝦, 不能每天看到蝦就流口水, 要把它們油燜吃掉), 認真觀察體驗生活, 從中得到真諦, 才能有好的作品, 紙上談兵, 移行碼字, 是隻能得其形, 無法宣其意的. 你說對嗎? 淺淺.
後來的人,多奉“白石蝦”為金科玉律,一樣畫葫蘆地照抄,殊不知老人當年已告示世人:“學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學習到他的精神與要領,而不要在表象形似上模仿。這番深具教育意味的話,可惜對許多追隨者都沒有產生警惕作用。由這一點,更讓人玩味出老人畫蝦風格,是如何地經曆漫長歲月所淬練出來,藝術沒有廉價,也不該“偷竊”。他曾作詩:“皮毛襲取即工夫,習氣文人未易除,不用人間偷竊法,大江南北隻今無。”小石深諳其中道理, 所以在文字表達上力求陳述自己真實的感情, 不敢因追求表達方式的新穎而折損更轉原意. 淺淺, 你是不是讚成我的作法呢?
白石老人詩雲:「苦把流光換畫禪,功夫深處漸天然。」這真的很符合我們倆的博客意境--「秋鴻禪思」在成熟的秋季海闊天空地悟出自然之理,愛的真諦! -- 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