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快進來!

快進來!把這空間當作世界,讓我們攜起手來,心換心,開創事業, 享受人生。
正文

對活到150歲滿懷信心

(2007-06-25 22:07:59) 下一個
 
張朝陽買入豪華遊艇:對活到150歲滿懷信心

“人們一聽說焦慮就是最近有什麽不開心,有什麽問題。”張朝陽試圖把自己所定義的“焦慮”與一般意義上的“焦慮”劃清界限,“我說的焦慮就像你今天進了門,看到一個陌生人,有一絲不快、不安全感”

年過不惑,他開始閱讀曆史,最近在讀的是中國革命史

“每個人都在焦慮,我也在焦慮。”張朝陽整個人鬆鬆地靠在沙發上,T恤,軟底鞋,神色不似前幾年那樣充滿緊張,“我的焦慮在逐漸衰減。”

這個被叫作中國網絡教父的CEO,曾挑戰珠峰攀上海拔6666米高度,為能重回20歲大玩滑板,赤裸上身上過時尚雜誌封麵……

此外,已過不惑之年的他長期保持單身狀態,緋聞纏身。

是的,從他的身上你或許可以看到不少維珍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的影子。不過張朝陽雖然對布蘭森充滿好感,他卻謙虛承認自己遠遠比不上布蘭森。

張朝陽即搜狐,搜狐即張朝陽,他一手將自己與搜狐的品牌捆綁在了一起,“愛作秀”是輿論最普遍的對他的評價。

這讓他和他的公司都在中國有著極高知名度,而另外一邊,他的公司的戰略、執行、業績等等,一直處於各種質疑的漩渦中。

張朝陽最近的公開愛好是遊艇,新近購入22米的豪華遊艇是中國最大的私人遊艇,取名“快樂號”。

這似乎是某種希冀,或者是某種暗示——“快樂”與“焦慮”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聯?

定義張氏“焦慮”

“我說的焦慮和大眾媒體說的焦慮不太一樣。”張朝陽眼睛盯著茶杯,抑或這隻是他的一種慣常的做法,其實他隻是讓眼神固定在某處,讓自己能夠輕鬆地說話。

“人們一聽說焦慮就是最近有什麽不開心,有什麽問題。”張朝陽試圖把自己所定義的“焦慮”與一般意義上的“焦慮”劃清界限,“我說的焦慮就像你今天進了門,看到一個陌生人,有一絲不快、不安全感。”

類似的心理反應,包括不安全感以及自我不被接受,常常一絲一縷地糾纏著每個人,這也正是張朝陽對“焦慮”的定義。

看看焦慮是多麽無所不在:離開家,門是不是關好了?小偷會不會進家門?煤氣是不是關好了?早晨是不是有人說了什麽事情自己還沒有去做?

一些人選擇了逃開這一切,辭職,去西藏,遊離。

張朝陽選擇麵對。

這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學博士似乎建起了一個幻想中的實驗室,他試圖提純出一個接近無焦慮的狀態,“用思維和大腦的理解來最大限度達到高純度的無焦慮。”

他很清楚純度達到100%的無焦慮狀態是不可能的,但他的目標是達到99.9%。

張朝陽把自己提純無焦慮狀態的舉動,歸因於自己想活到150歲的夢想。

在去年10月31日的一篇博客文章中,他提及了這個夢想,並且提及了自己所定義的那種焦慮——不是明顯的重大的痛苦,而是每分每秒的如絲般的急切,緊張與操心。

張朝陽寄希望於降低焦慮,他認為這種狀態能夠讓衰老的過程變得非常慢,“我感覺已經在逼近這個狀態,所以對150(歲)滿懷信心。”

焦慮從哪裏來

價值觀造就焦慮,張朝陽對這個觀點深信不疑。在他看來,效率為先的價值觀讓人類發展至今,但也導致了人們的焦慮。

而從一個人的成長經曆看看,從小的教育就是要成功、要出人頭地,而若真正獲得功名,就需要更多的功名來滿足心理需求,循環往複,無窮無盡。焦慮也伴隨始終。

盡管他絕少談及自己的焦慮,但從他的經曆中隨處可見這種來自價值觀的焦慮。

從陝西西安到清華校園,張朝陽找不到第一名的感覺,為了證明自己是可以的,他在刺骨的水中冬泳,每天繞著圓明園跑五六公裏。

從清華校園到美國,這種焦慮被一種更為敏感的感覺放大了,被認可和接受的渴望也愈加強烈。

張朝陽後來在MIT進行博士後研究,一次偶然的工作機會,他回到中國。他來自MIT,這個淵源讓媒體甚至官員都對他友善有加。

從他後來的一些表達中,可以推測到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些接受和認可讓他找到了消解焦慮的方法。

而更大的收獲是,他在這次行程裏,有機會聽到熊曉鴿關於創業的演講。正是這個演講,讓張朝陽了解了自己究竟想找什麽。

許多年以後,他坐在外灘18號寬大的沙發上,回憶起當初回來的原因時,用了非常簡短的句子:“當時純粹是從價值觀的角度來奮鬥的”。

至此,那些關於價值觀、關於焦慮、關於認可和接受的表述連成了一體。

消解焦慮

張朝陽一直有意無意地在尋找解決的辦法

1998年,他被評選為“全球50位數字英雄”之一,登上美國主流雜誌《時代》周刊,這是一個獲得美國主流社會認可的信號,這個榮譽直接寫入他簡曆“榮譽/成績”的第一欄;

2002年,創業6年後,搜狐終於全麵盈利,而此前,焦慮沒有離開過他,他甚至承認自己一度處於被解雇的危險之中;

創業10年後,張朝陽回憶自己為了保住位置所作的妥協,麵對華爾街溫順政策留下的擁有巨大業務架構、行進有些艱難的搜狐,他承認自己的想法開始變得堅定起來,再不似以前那樣在華爾街的壓力下迷失了,“現在我已經多次說了不聽華爾街的,華爾街已經犯了不少錯誤了。”

張朝陽在這個過程中究竟經曆了怎樣的心路曆程,無從知曉。

後來他的描述是,自己並不信仰也沒有試圖去信仰什麽,“我會更傾向於獨立思考。”

這個相信思維力量的物理學博士,在頻頻作秀的背後,一直低調尋找那些關於本源和終極的答案。

年過不惑,他開始閱讀曆史,最近在讀的是中國革命史。

他曾一度近距離接觸到基督教,一度研究佛教,比較西方科學特別是化學和醫學、心理學等等與東方科學特別是中醫之間的不同。他現在相信中醫對人體的研究更為科學,認為佛教的為人處世原則更符合大腦的工作原理。“達到快樂的能力就是忽略的能力。”

但他不會去信仰宗教。他希望用思維的力量來調節焦慮,直至達到“無焦慮狀態”。

不過,他牢牢鎖定“隱私”與“公開”信息的邊界。張朝陽說,願意分享自己思考的關於消除焦慮的方法和如何經營人生的做法,“具體是什麽、怎麽回事是要屏蔽的。”

“我的私密的東西不希望以這種信息的方式表達出來,別人可以了解我的狀態,我不希望別人了解我的生活,不希望以信息的方式,研究的方式了解我的生活。”

“他是個愛秀的、低調的、‘狡猾’的狐狸,在需要的時候秀,在必要的時候低調,在麵對時‘狡猾’。”一個網友在文章中這樣描述自己對張朝陽的印象。

而若以張朝陽自己的理論和觀點來解釋,這個讓網友的描述充滿矛盾的人,開始變得慢慢清晰起來。

“如果你的思維方式正常。現在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又回到了一個三歲小孩的狀態。”

這是張朝陽渴望的純度最高的無焦慮狀態。

“你現在回到大約幾歲?”

“十歲,還是有焦慮的,達不到三歲的狀態。”

“還是有需求的,這種虛榮是不可能徹底克服的。”張朝陽依然擺脫不了對認可的需求,這或許是他個人的表現,更大的房子以及更大的汽車,也或許是搜狐的表現,更大更成功更被人肯定。

“也不是思維簡單的決定,這可能是人類發展史中很深層的東西。”他又一次重回探尋的狀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