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察覺
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以後,接著就要踏入生命潛能之旅最重要的課題——察覺。
察覺有兩種型態:一是Insight,我譯為‘洞察’;另一種是Awareness,我譯為‘覺醒’。
洞察是一種頓悟、一種很客觀的察覺,是一種‘啊哈!’的經驗。人類本質存在一種想要從 所有資訊裏,理解並整理出一個自己能夠了解、也能積極參與的世界,然後再去說明、解釋 這個世界所有的現象。這樣的本能、這種了解與洞徹,我們稱為洞察,它是屬於理性的、頭 腦的、思想的。
另一種是‘覺醒’,是一種複蘇。換句話說,它是我們內在、皮膚以內的世界,也是情感的 、感官的、情緒的世界。例如當身體感覺有一點疲倦,你就停下來開始‘洞察’,尋找可能 的原因,也許是三天前感冒還沒有複原,也許是這幾天的工作太累了,也許是昨夜沒睡好, 所以現在感覺有點累。這是屬於頭腦層麵的理解,我們就稱為‘洞察’。而‘覺醒’則是: 當你覺得累的時候,在那一刹那,就全然去感覺那個‘累’,與自己的‘累’在一起,然後 讓這個‘累’布滿全身的每塊肌肉、每個細胞,整個人或許會垮下來,甚至連一聲‘我好累 ’都懶得說,整個人都被疲倦所襲卷。這個時候你的‘累’是蘇醒了,這就是‘覺醒’,換 句話說,它是伴隨著情感及感覺的一種察覺。
為了讓讀者更明白這兩者的差別,我們列舉兩位在自我成長及修行這條道路上知名的人物為 例,就會更清楚知道它們有什麽不同。我認為釋迦牟尼與濟公是這兩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釋迦牟尼是一個全然的洞察,他很客觀的觀照這個世界。洞察本身就是一個觀照,讓自己 從事件中完全跳開,自己就是一個全然的觀照,客觀的看這個世界發生的所有事件,甚至包 括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它是一種成熟的智慧,不帶任何判斷、分別是非、‘如其所是’ 的看這個世界,看所有發生的一切。
自己本身不存在,跳開來看是洞察最明顯的一個特征。而覺醒則剛好相反,它就像濟公一樣 ,活在自己身上的每一個發生裏,和自己的情感、感覺全然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無論自己內在有什麽發生,都讓自己成為那樣的狀態。所以在一般世 俗的眼光來看,濟公就是‘瘋癲’的代名詞。他緊隨著自己身上的每一個變化,他能全然的 與變化在一起。他是屬於孩子的世界,是屬於自然的、情感的、情緒的世界,他充滿著生命 力、活力及能量。
如果將‘佛’的梵文意譯成中文,就是‘覺醒’或‘覺察’。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覺醒之後 就是佛。無論是‘洞察’或‘覺醒’,這兩條道路都可以讓我們走向生命裏最高的智慧。不 管我們選擇任何一條道路,重要的是要做到‘全然’——全然的洞察或是全然的覺醒。
以我個人的經驗,如果在這兩個領域裏無法做到全然,那麽無論走哪一個方向,都會很危險 ,因此在開發生命潛能這個領域裏,我們將洞察與覺醒都視為覺察的主要途徑,同樣的重視 它。一個人如果隻有覺醒,不停的複蘇於自己內在的世界、不停的與自己的情緒在一起,而 且將它不停的呈現出來,必然會幹擾到許多人,因為隻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許多 關係——與父母、伴侶、子女、同事、朋友種種的人際關係。如果我們隻重視覺醒而忽略了 洞察,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非常情緒化、歇斯底裏的人,而這也可能使自己陷入一個更不利的 成長環境,招來更多的阻礙,在自我成長的路上碰到更多的傷害、更大的挫敗。
同樣的,如果隻重視洞察,很可能就像某些人學禪,到最後卻成為‘枯禪’。因為最終他隻剩下理性及頭腦,變成一個隻會與人辯論而忽略人類許多本能、否定生命裏所有情感與情緒的部分,變成枯木一般,沒有生機、沒有感情。事實上,禪是充滿生機、活活潑潑、能隨時和每一刹那的變化、發生及每一個當下在一起。可是有些人,隻重視洞察,而忽略了自己內在的情感世界、自己的生命力與情緒,很可能他就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力及對生命的熱情。他不再怨恨 ,不再憤怒,可是也同時失去了愛與溫暖的能力,這也是危險的。
我們並不是要離開這個世界去獨自修行生命潛能這條路,而是要一麵享受當一個人,活在自 己的生命裏,另外也在所謂的‘關係’裏,不停的覺察自己,用‘我是一切的根源’這個觀 念,對所有的結果、所有外緣的刺激,去探索在我這個生命裏,我自己的反應模式到底是什 麽。所以覺醒與洞察在生命潛能的旅途中,是同等的重要。
覺察並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平麵,它是存在於三度空間之內的。第一度空間是它的寬廣 度,第二度空間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間則是它的時間。
學習覺察首先要看我們是不是覺察到所有的寬廣麵?有沒有將自己的覺察擴散到生活每一個 領域?我們在這個單元裏談到的每一個覺察,都包括洞察與覺醒。覺察像是一個探照燈,你 照到那裏,它就會在那個地方覺察到更多的東西。譬如:你現在正在看這本書,你很可能會 忽略身邊許多聲音,所以現在請你合上書,用一分鍾時間仔細去聽聽周遭的聲音,當你再次 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相信在剛才那一分鍾裏,你已經聽到當你在看書時未曾察覺到的許多聲音 ,它們或許是外麵的車聲,或許是小烏的叫聲,或許是一些人聲,或者是嘈雜的聲音,甚至 於天花板上老鼠在走動的聲音。同樣的,現在再請你合上這本書一分鍾,去覺察你的雙手, 當你再一次打開書本時,我相信在那一分鍾你開始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兩隻手裏有許多力量 ,也有許多感覺,它一直都在那裏,隻是未曾覺察到它,就如同我們現在要你在四周找六樣 黃色的東西,我相信當你離開這本書三分鍾,就可找到六樣黃色的東西。它們一直都在那裏 ,隻是我們沒有覺察到而已。同樣的,在我們生命裏也有許多東西是一直都在那裏、一直都 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裏,我們是不是將自己覺察的焦點移到每一個地方了呢?尤其 覺察是有選擇的,我們經常選擇去覺察自己想要覺察的東西,這樣的方式也在我們的生命裏 ,我們稱之為‘強化’。
聽說過這樣的故事嗎?有一個女人懷疑先生有外遇,於是每天都在先生的衣服裏找證據,有 時候找到一根長頭發,就開始哭,認為先生已有了外遇;有時候找到一根短頭發,也開始哭 ,她也認為是其他女人的頭發。有一天,他找遍了先生每一件衣服,一根頭發也沒找到,這 時候,她又放聲大哭,丈夫問她:‘你到底怎麽了,連一根頭發都沒有,你也在哭。’太太 抽搐著回答:‘我沒想到你連禿頭的女人都會喜歡。’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它卻很明顯的 告訴我們:覺察是有選擇的,當你的內在執著於某一件事情時,你會拚命去鑽那個牛角尖, 你會搜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訊息,然後從這些訊息中挑出某些東西來證明自己內在的那個根 源,那個想法是正確的。
因此覺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覺察那些我們平常避開、逃避的、不願意看的。當然在那 種覺察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痛苦,但是沒有一朵美麗的花不是開在痛苦的深淵裏,覺察需 要極大的勇氣,尤其是我們要去覺察平常所避開、不願意承認的及麵對的。
春秋戰國時,一個鄭國的人掉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偷的,可是並不把懷疑說出來。然 後他開始仔細觀察鄰居的行動,他看到鄰居鬼鬼崇崇,看人的時候眼睛眨來眨去,無論怎麽 看,那像個小偷。就這樣觀察一個月,每天都覺得他的鄰居就是一個小偷。直到有一天,他 無意中在自己的柴房裏發現遺失的那把斧頭,從第二天開始,再看到鄰居時,怎麽看他都不 像是個小偷。我們生命裏,常常會有如此選擇性的覺察,當我們自覺是個溫和的人時,就可 能避開自己的不滿、委屈與憤怒;當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時,就可能會避開自私、我 的需要及欲望。也許在生命裏,我們覺察的寬廣度一直都被自己鎖定在自己想的地方,所以 覺察的第一度空間就是覺察自己平常所避開的,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功課。
覺察的第二度空間是深度。潛意識就像一座冰山,是無限寬廣而且無限的深。冰山所露出來 的一角,僅僅是表麵上我們看得到的一個行為——當然也有很多人連自己的行為模式都沒有 覺察到。所以覺察要往深處去探索:首先你有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行為,然後再看看自己的行 為之下還有些什麽樣的思想模式,造成你的行為;在思想的下麵還有所謂的感覺,比感覺更 深的地方有情緒,比情緒更深的地方有所謂的傷害,比傷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懼。而在 比恐懼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與滿足,而在其下又還有我們的價值體係。舉例來說 ,每當有人誤會你的時候,你就離開那個人,你覺察到自己這種行為模式,就可以往更深的 地方去看,當你離開那一刹那,你的頭腦浮現什麽念頭?或許在那一刹那間,你頭腦裏浮現 的是:‘唉,再講下去也沒有用,算了吧!’這句話在你生命裏是否也是一個思想模式?它是 否經常在操縱著你的許多行為,總是浮現在許多重要的關頭?然後影響著你的行為、你的抉 擇呢?
當你覺察到這樣的思想模式時,或許可以更深入的去看看:伴隨這個聲音出現的是什麽感覺 ?也許當你身體離開這個人,頭腦浮現‘算了,再講下去也沒有用!’的時候,可以覺察到自 己有無奈、不滿、委屈、無可奈何、挫敗等等的感覺揉合在一起,同樣你也可以再去撿查自 己的生活裏是不是常出現這些感覺?你對它們是不是很熟悉?它們是不是在你成長過程中,一 直緊緊伴隨著你?當然你也可以到更深的地方,可能會發現其實你有憤怒、有一些生氣、有 一些難過、有一些悲傷,你也可以更進一步去感覺一下這些是不是在你平常生活裏都很難表 達出來,你總是讓它們留在生命裏,甚至擴散到許多其他的領域及人際關係中,這時候,你 已經進入了情緒的深度,也許不隻是覺察到你會離開誤會自己的人,你也聽到自己內在的聲 音:‘算了,有什麽好說的,說了也沒用!’同時也感覺到自己的無奈、無力、無助,想要 放棄的感覺,你也感覺到自己悲傷、難過、憤怒的情緒。其實這也是一種傷害,一種不被了 解、不被接納、不被認同的傷害。如果是別人誤解你,也許你不會有這麽深的痛,但是如果 你曾經對這個人付出許多,你這麽關心他,這麽在乎他,所以當他誤解你時,你的傷害就特 別深。或許你可以進入更深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害怕,你害怕:‘他會以為我是這樣的一個 人。’你害怕被誤解、害怕當他誤解你時,可能會失去這個朋友,自己可能會變得孤單,也 可能你害怕的是孤單。
當你再更深去覺察時,或許當看到自己的渴望落空時,會使你擔心將要失去別人對你的關心 ,會失去很多很多你生命裏深深渴望的需求。當然你也可以更進一步去覺察,自己生命裏是 不是一直在用各種方法去找尋這些被認同、被需要、被讚賞、被尊重的需求。當然你也可以 往更深的地方去覺察,你的價值觀告訴自己:必須要讓別人覺得你是一個好人,你才是一個 好人,才有存在的價值。然而你生命中的這些價值體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此,我們便可看出覺察的第二度空間是何其的深。有些人隻有覺察到某一範圍的深度,譬如當 他覺察到憤怒時,就把自己的怒氣表達出來:‘哼,我現在很生氣,我就是不想和你說話! ’這種深度不夠的覺察,很可能會破壞一些人際關係,所以訓練自己覺察的深度非常重要。 在剛才的例子裏,如果你能向對方說:‘剛才你誤會了我,我很難過、很生氣,也覺得滿委 曲的,那是因為我很在乎你。對我而言,你是一個重要的人,我很珍惜我們的關係,所以我 覺得受到傷害。我也害怕你真的就以為我是這樣的人,我害怕會失去你這個朋友、失去你對 我的認同,我也害怕變得孤單。我想在我的生命裏,被別人認為是好人,對我的存在來講很 重要。以前我不了解自己,腦子裏總是想“算了,再講下去也沒有用!”然後就讓自己離開 ,可是現在我想試著向你表達這些感受。’如果你的覺察能夠做到這樣,而且也試著去做完 整的表達,我想你整個生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所謂覺察的第二度空間——覺察的深度 。
覺察第三度空間是時間,也就是說當你和外緣接觸時,是否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生命裏的發生 ?我們稱這種覺察為無間的覺察。
看到一個讓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是當下就能停下來看一看‘我這個不舒服到底是什麽感覺 ?他的哪一部分、什麽特質讓我不舒服?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想要我做些什麽?我對這種感覺是 不是一直都很熟悉?’就像這樣,在平常的生活裏,碰到每一個發生、每一個外緣的刺激時 ,都能保留一份能力及一隻眼睛來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武斷地認定對方是一個討厭的人,以 為自己看到的是一個事實。真正的事實是:它隻是自己生命裏的一個投射,它可能與你生命 裏的某一段經曆有所關係。
不論在吃飯、走路、躺下、吵架時,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時間,能隨時與自己的內在發生 在一起,就是無間的覺察。所以覺察不是平麵的,而是立體的;覺察有寬廣度、深度及無間 性。如果你開始往生命潛能覺察的領域裏走,請試著不停開拓自己的寬廣度,勇敢的去接觸 過去所避開、所沒有覺察到的部分,經曆更深的地方,去覺察更深層、更深處的內在,從行 為進入自己的思想、感覺、情緒、傷害、害怕與渴望需求的失落,直到更深的價值體係,把 握住生命的每一時刻、每一個機會,去做無間的覺察。
覺察是無法速成的,唯有下愈多功夫,才能覺察得更廣、更深、更加的無間。覺察的目的就 是要深入自己的潛意識,去看清楚自己更多的模式。當你了解自己的模式以後,你也可以更 進一步去看看到目前為止,它們在自己的人生裏,在哪些時候、哪些場麵,為自己帶來創造 性的、好的、是你所要的結果;或者哪些模式,在哪些時候為你帶來破壞性、讓你不滿意、 不舒服、限製你生命的結果,然後重新看一看,這些隻是你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的生存方式其 中的一種反應模式,然而現在你可以開始做不同的選擇了。
覺察之後,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選擇,我們不會再像過去般,被自動化的反應所控製著;換句 話說,我們將逐漸成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