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
了解生命過去的經驗對我們的影響及製約對我們的捆綁與限製後,接著要繼續看一看這個章 節——我是一切的根源。
在喧鬧的街頭,我們經常看到:兩部車子擦撞時,或許從車內出來的駕駛人一下車就破口大 罵對方:‘你是怎麽搞的,會不會開車!有沒有長眼睛!怎麽開車開成這樣子!’他不會去想 事情是怎麽發生的,對他來說,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先發製人、破口大罵;當然也有某些駕駛 人一下車就先檢查自己的車子有什麽損傷,然後心裏盤算著大概又要花多少修理費,這個月 的薪水大概又要去掉多少,或者該怎麽樣向保險公司報這筆帳;我們也可以看到某些人一下 車,二話不說先找附近有沒有交通警察,或去報案請警察來處理;也有些人一下車,會先打 量一下對方,以對方身材的大小、長像來決定要用什麽態度與對方應對;同樣的,也會有一 些人下車後,會先問對方有沒有受傷?同樣的一個車禍、同樣一個小小擦撞,會有無數個人 ,在那一刹那的外界刺激下,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反應。
曾經聽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在進入城鎮所必經的道路上修補鞋子已經四 十年。有一天一位年輕人經過,正要進入這城,看到老鞋匠低著頭修補鞋子,他問老鞋匠: ‘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裏?’老鞋匠緩緩抬起頭,看年輕人一眼,回答說:‘ 是的,我在這裏已經住了快四十年了。’年輕人又問:‘那麽你對這個村落一定很了解。因 為工作的關係,我要搬到這裏,這是一個怎樣的城鎮?’老鞋匠看著這個年輕人,反問他: ‘你從哪裏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又怎麽樣?’年輕人回答:‘我從某地來,我們那裏的 人哪!別提了!那些人都隻會做表麵工夫,表麵上好像對你很好,私底下卻無所不用其極、勾 心鬥角,沒有一個人會真正的對你好,在我們那裏,你必須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 不想住在那裏,想搬到你們這兒來。’老鞋匠默默地看著這個年輕人,然後回答他說:‘我 們這裏的人比你們那裏更壞!’這個年輕人啞然離開。
過了一陣子,又有另一個年輕人來到老鞋匠麵前,也問他:‘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 個城鎮?’老鞋匠緩緩抬起頭,望了這個年輕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這裏已經住了 快四十年了。’這個年輕人又問:‘請問這裏的人都怎麽樣呢?’老鞋匠默默地望著他,反 問:‘你從哪裏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又怎麽樣?’年輕人回答:‘我是從某地來,那裏 的人真的都很好,每個人都彼此關心,每個人都急公好義,不管你有什麽困難,隻要鄰居、 周遭的人曉得,他們都會很熱心的來幫助你,我實在舍不得離開,可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 得不搬到這裏。’老鞋匠注視著這個年輕人,綻開溫暖的笑容,告訴他:‘你放心,我們這 裏每一個人都像你那個城鎮的人一樣,他們心裏都充滿了溫暖與溫馨,也都很熱心的想要幫 助別人。’
同樣的一個城鎮、同樣的一群人,這位老鞋匠卻對兩位年輕人做了不同的形容與描 述。聰明的讀者一定已經知道:第一位年輕人無論到世界的那一個角落,都可能碰到虛偽、 冰冷的麵孔;而第二位年輕人,無論到天涯海角,我想到處都會有溫暖的手、溫馨的笑容在 等待他。
真善美生命潛能裏,第一個哲學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兩千多年前,佛陀就說過:‘萬法 唯心造’,整個世界是我們自己所創造出來的。 佛家很喜歡談因果關係,現在我們也藉著因 果來看一看‘我是一切的根源’,看看我們生命裏過去的經驗、我們的潛能、我們許許多多 的製約為我們創造出什麽樣的世界,在潛能開發的領域上,我們又該如何協助自己創造生命裏更大的可能性。
在因果定律裏,有‘因’、有‘緣’,還有‘果’。在生命潛能裏同樣也有‘因’、‘緣’ 、‘果’。當一個外界的刺激進入我們時,我這個人、我這個生命接收到刺激之後所做的一 些反應,都記錄在潛意識裏;它並沒有經過意識層麵的思索,就直接做了一些反應,這些反 應有一些依循的模式,它們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為了適應外界而產生的。這些模式有許多種 類:有屬於行為的模式,有屬於頭腦的思考模式,有情感的感覺模式、情緒模式,還有左右 著我們價值觀的一些體係。換句話說這些記錄在我們生命裏的就是所謂‘因’。而‘緣’就 是在我們皮膚以外的世界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我們稱之為‘外緣’。當這個‘因’與‘緣 ’結合之後,就產生了‘果’,就像那些撞車的主角們,就像那位老鞋匠的故事。
由於生命中的許多經驗——那些‘因’——是在我們的皮膚之內,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 對事件的反應模式會造就成我們今天生命裏總總的‘果’,所以有些人會覺得在自己生命裏 到處都碰到一些和自己對立或者到處碰到利用他的人;也有一些人無論到那裏,都能結交到 一些知心朋友;而有一些人總覺得自己可憐;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不被人所愛;有些人總覺得 自己的命苦。這一切的外在結果,包括人際關係、事業成敗、親子關係、夫婦情感、情侶戀 愛,所有我們肉眼所見、自己生命裏所看到的結果,根本原因都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我是 一切的根源’。
佛家談到‘萬法唯心造’,每一個人的一顆心,都為自己創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個人眼中 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學裏談到第八意識——阿賴耶識——‘阿’在梵文裏指的是 ‘心’,‘賴耶’(Laya)在梵文裏是‘積’。喜瑪拉雅山的‘拉雅’(Laya)與阿賴耶的‘賴 耶’在梵文裏是相同的。‘喜瑪’則是‘雪’之意,所以喜瑪拉雅山是‘積雪之山’。阿賴 耶識就是心所積存的一種意識,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潛意識’或‘無意識’。我們從母親 的子宮裏,一直到剛才那一刹那、那一秒鍾為止,所有生命中所記錄的經驗全部都已進入我 們的潛意識層麵,進入我們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也就是所謂的‘因’。
‘凡人怕果,菩薩懼因’,大多數的人都擔心在生活裏會碰到一些不好的現象、碰到一些不 順暢的人際關係,擔心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薩卻害怕‘因’,他會看到自己的起心 動念,然後會去檢查這些發生,這些屬於自己生命的部分與外緣結合後,為自己的生命創造 出什麽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