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台北故宮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軸》 (1)

(2008-08-07 13:41:14) 下一個

清院本十二月令之一月   農曆一月也叫正月,吳自牧在《夢梁錄 · 正月》中說, “ 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 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 “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忌諱,正與嬴政的 “ 政 ” 諧音,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後漢書 · 馮衍傳》中說: “ 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 ” 這裏的 “ 開歲 ” 也是指農曆一月。  這幅畫表現的是正月十五鬧元宵的夜景。圖中到處張燈結彩,人們賞燈飲酒,燃放焰火。兒童在燈架下嬉戲。整幅畫將節日的喜慶場麵表現得淋漓


清院本十二月令之二月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 宋人葉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又因二月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爾雅 · 釋天》說: “ 二月為如。 ” 又據郝懿行義疏雲: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曆二月因而又稱如月。   農曆二月,萬物複蘇,天氣又寒變暖。圖中杏花綻放,人們紛紛走出戶外,踏春,嬉戲,男人們則攜帶著獵具,狩獵,觀景。此情此景使人不由想起宋代僧人誌南的一句詩: “ 沾衣不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 農曆二月,也稱陽春三月,天氣漸暖,百木轉榮。畫家以 “ 上已踏青 ” 的民俗為主題,描繪了在陽光下,文人墨客在小河邊 “ 流觴 ” 飲酒,豪放不羈的場麵。


清院本十二月令之三月  農曆三月,也稱陽春三月,天氣漸暖,百木轉榮。畫家以 “ 上已(即農曆三月初三)踏青 ” 的民俗為主題,描繪了在陽光下,文人墨客在小河邊 “ 流觴 ” 飲酒,豪放不羈的場麵。    “ 曲水流觴 ” 又名 “ 九曲流觴 ” ,是古時上已節(魏晉時期以三月三代替)所玩的一種遊戲。觴,是古代一種盛酒器,通常為木製或陶製,木製的可浮於水。而陶製的杯,兩側有耳,也稱 “ 羽觴 ” ,但由於其重於木杯,玩時須放在荷葉上,才能浮水而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人們坐在 “ 曲水流觴 ” 的石刻旁,利用水流上下遊間的落差,在上遊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在誰的麵前打轉或停下,誰即取來飲之,彼此相與為樂,舉觴相慶。


清院本十二月令之四月  農曆四月,正值梅子黃熟,陰雨連綿。柳宗元詩 “ 梅雨 ” 雲: “ 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 故四月也叫梅月。《爾雅 · 釋天》說: “ 四月為餘。 ” 郝懿行義疏雲: “ 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餘。餘,舒也。 ” 故四月又稱餘月。畫中描繪了樹木漸茂,百花竟放 ; 人們在連綿的陰雨中執傘頂笠,賞花,消遣的景象。正像李商隱詩中描繪的那樣: “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


清院本十二月令之五月  農曆五月,別稱仲夏。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紮懸於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 · 釋天》說: “ 五月為皋。 ” 郝懿行義疏解釋為, “ 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 ” 故五月又稱為皋月。此時禾苗正在田中生長,離收割也還早著。農村中在極忙之後有了一段閑隙。更加上民族詩人屈原,在本月五日因國事焦憂而自沉汨羅江,幾千年來打不開人們悼念的懷抱。兩種原因湊合在一塊,所以有龍舟競渡的民間活動。在畫家的筆下,萬棹齊飛,喧顛旗鼓,緊張而熱烈的競爭,引得兩岸民家,憑欄觀賞,在炎暑的季節,呼喚起一片熱潮。園中的葵花,榴花,和點岸的蒼蒲,也不甘寂莫而爭奇鬥勝。


清院本十二月令之六月  農曆六月,暑氣逼人。《易·係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故六月又暑月。還把六月稱為季夏、焦月、溽暑等。唐代王昌齡的《采蓮曲》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出汙泥而不染的蓮篷,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又把六月稱為荷月。畫中一片荷塘,垂柳濃蔭,畫家用青藍的調子層層疊疊的塗染,襯出萬頃清涼。仕女們有的在高樓消暑;有的在池塘采蓮;有的憑欄垂釣;有的放艇清遊,使人感覺進入水上風來,暗香浮動的優雅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可能其作者已受了洋教士們的影響。
yeg 回複 悄悄話 畫中運用的透視法很像是現代畫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