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父母對子女關愛的質量問題初探

(2008-06-06 11:25:24) 下一個

 提出這個問題, 我也料到,可能有點冒被罵天下之大不韙之險,但無奈此問題在胸中悶了多年,不吐不足以暢活下去。好歹現在自己已過了天命之年,為人父母也有二十餘年, 覺得這件事兒值得,而且自己也有資格來探討一下。

 在這世上,好像任何事物隻要能用物質或行為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就會有個“質量”問題。有些本來看是精神層麵的事物, 像父母對子女之愛,因為有物質和行為的表達形式,也就能用“質量“來給以衡量。

 “可憐天下父母心, 沒有父母不疼自己孩子的“,這話說了,聽了幾千年,好像自然就是對的。其實,反例還是有的,當然那是極其個別的。另一個極端是“溺愛”,在這我就不討論這兩個極端了。即便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話是對的,其‘愛“的質量也有很大的差別。

 依我看,這種質量上的差別的產生在於一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以誰為中心的。這裏呈現著三種形式:

1.  父母以自己為中心

2.  父母既以孩子又以本身為中心。這中心可能隨事兒,也可能是隨時間,地點,環境而移動。
有時在孩子那,有時在孩子和父母中間,有時就在父母那邊。

3.  完全以孩子為中心

 可推而知,中心不同,質量就不同。

 在數量上,根據我對周圍有限家庭的了解,在中國國內, 在實行一家一子政策以前,好像三種中心的分布是中間大,兩頭小;但,現在是個三角形,31 少。當然,在每種形式裏,又有很多程度上的不同。

 以前我也不清楚父母對女之愛有這麽大的不同,總認為我的父母對自己不好。其實,我認為的不好,無非就是覺得他們有點扣門兒。想買點東西,學點手藝,甭管是有用還是無用(從他們的眼裏看),從小到一雙鞋,一隻三級管,大到一架手風琴,都要想盡辦法討他們高興,磨上好些日子,最後也不一定能如願。請朋友到家來,他們總是不那麽熱情,要是把家中的好吃的分給小朋友,那更是不小的“錯誤“。還經常被說成“吃裏爬外““總是外人都比父母強“。

  直到幾年前,我的一個朋友敞開了他的心扉,給我講述了他的父母是如何待他的,我才開始思索,明白自己其實處境屬於第二種,和他的遭遇相比,是有點兒“生在福中,不知福“。

 根據我朋友的講述, 他的親生父母在家中沒有以他為中心。他家有四子,一女三男。他是老末。 父母在外工作(父親是老局級,母親是個老科級幹部),他從九歲,小學三年級起,就要給全家的做飯, 洗碗, 洗衣裳, 做的不好,還要挨打。三個哥哥姐姐到都輕閑自得。其他的倒黴的事兒還多著呢,我這裏就不抖落了。

 我也琢麽過,是不是因為他家孩子多的原因呢?可想想我太太家有子六個,他們的童年都感到是在慈父慈母的羽翼下。

 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現在在中國比比皆是, 我家就是一個。根據太太的排行,在家裏是女兒第一,我第二,她老末。其實,我心裏的排行是在變的,女兒小的時候,太太排在她前頭,現在女兒長大成人了,我們都土埋到脖子了,當然排行就低了。這排行是有實際意義的啊!不是有人問過“你媽和你媳婦兒都掉河裏了,你先救誰的問題嗎?

 可能有人會爭論,“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會不會導致溺愛?可能性是有的,但走火入魔的畢竟是極少數。有了我童年的經曆,我們家定了個規則,凡是女兒的正當要求,對她的成長,發展有好處, 而我們經濟上又能支付得起的,我們就支持, 就傾囊相助。24 年來都是按著這條規矩辦的。女兒也很節儉,從沒有過令我們 蹙頭的要求,總是想辦法為家裏省錢,對我們也很孝順。

 一個人出生在哪個家庭是沒有選擇的,但父母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好質量的生長環境是可為的。

 

個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回複xxq2001的評論:同意! 我說過不能走極端。
xxq2001 回複 悄悄話 你的這個話題我正是我前些日子想過的. 但沒有你這樣係統歸納. 我覺的第三類完全以孩子為中心不一定能培養出好孩子來. 以後有空再詳細探討吧.
心水 回複 悄悄話 精神上的愛無限,永不吝嗇。物質上的愛有限,不總滿足。
股米 回複 悄悄話 讚一下,角度特別。還沒這麽想過,有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