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一下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下簡稱《作戰史》,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俺有下麵幾點評論。
一、關於虛報戰果。
1,國民黨方麵。《作戰史》二卷一分冊41頁援引郭沫若在《洪波曲》的說法:“當時的軍事消息是作著這樣的報導的:台兒莊…。是役敵死傷二萬餘人,…。在今天看來,這消息是有點令人發噱的”。顯然,黃俄郭沫若在譏笑中國政府虛報戰果。據《作戰史》,日方死傷為11984人,“軍事消息”誇大了67%。《作戰史》隨後給出了蔣介石當時對宣傳所作的提綱:“…四,所有宣傳應努力報導事實,慎勿誇張。五,對敵加以筆伐之時,應止於攻擊日本軍閥,決不可對日本皇室及日本民族有所誹謗。”所以,如果有虛報,也不是政府刻意為之,對方傷亡通常隻能估計。
2,日軍方麵。《作戰史》列出了很多戰例,中國軍隊“遺棄屍體”數通常是日軍傷亡數的十倍。據《近代史硏究》(1987年第189頁),日軍在中國戰場傷亡總數137萬人,按此比例,中國軍隊陣亡數會達到一千多萬。但事實上,中國軍隊戰死病死總數不到189萬,這是中國政府在戰後的索賠數,像南京屠殺數字一樣,隻會叫高不會叫低。另據桑田悅、前原透共同編著《日本的戰爭、 圖解及數字》,侵華日軍死亡 502400人(轉引自《抗日戰爭史研究述評》,中共黨史出版社, 第89頁),死亡比不到四比一。
三卷一分冊詳細描述了昆侖山之戰。第61頁說“伊藤部隊(去龍州途中返回) 在突破強大敵人的幾度嚴重阻擊後,於1940年1月6日回到南寧。及川支隊主力經過數次的頑強突擊強行突圍成功”,兩次突圍大戰,應該沒時間清點對方屍體。隨後的戰果總結是“敵遺棄屍體一千六百具,被俘十七名。繳獲迫擊炮一門,重機槍七挺、輕機槍65挺、步槍359支。(日方死105,傷256) ”。在華軍發動昆侖山總攻之前,今村兵團長寫於1939年12月28日的告士兵書說:“你們方麵的激戰,由於大家的奮鬥,使敵遺棄的屍體合計已接近萬具。…”這就吹得更離譜了。在此之前,中村少將受重傷,次日死亡。在九塘附近的行動中(39年12月18日至40年1月6日),日軍死傷率為46%。
日軍傷亡數跟繳獲武器數量差不多。如三卷一分冊54頁所述高峰隘之戰,日方傷亡39人,繳步槍33,重機槍1挺,輕機槍3挺;龍州作戰:死傷361人,繳重機槍七挺、輕機槍65挺、步槍359支。從武器損失可以推斷中國軍隊人員損失並不像日方所說的那樣為十倍於日軍。日軍攻占大城市時的繳獲要多一些,如二卷一分冊武漢會戰死傷21886,繳步槍(包自動) 20784,輕機槍1240,重機槍318,炮400以下。
3,黃俄方麵。最明顯的是平型關。據《作戰史》的說法,被伏擊的是一個運輸中隊、一個護衛小隊加一名聯隊總部的通訊參謀。下麵的網址有日軍的人員編製(給出了參考書目),俺對照過中文網上的說法,步兵小隊54人,運輸中隊不到一百四十人,所以合計不超200人。且不說“八路軍通電全國:在晉北平型關,一一五師與萬餘敵人激戰”(出處見《文史月刊》2004年12期),在林彪摔死之前,中國大陸民眾一直被告知此役殺敵三千,那也誇大了十四倍。郭沫若老黃俄對台兒莊誇大67%“發噱”;對誇大1400%就不“發噱”了。
[日軍編製:http://www.1jma.dk/articles/1jmaIJAc2.htm,中文可以自行搜出]。
二、組織和裝備。
據“魯中會戰軍師武器暫行配賦數量表”(圖片附最後),中國步兵團配步槍650,衝鋒槍卡賓槍58,輕機槍69,重機槍15,彈筒84,炮24;據上麵給出的網址日軍一個步兵團有2128條槍(步槍、卡賓槍Carbine/Assault rifle), 114輕機槍, 108擲彈筒(日軍最喜歡), 24重機槍, 16門炮。
中國一個“三團之師”所擁有的炮,就是三團之和,重機槍數比三團之和多4挺。而日軍的一個標準步兵師團除了三個步兵團外,還有炮團、運輸團(32輛卡車和2400騾馬)、兩所戰地醫院等。
台兒莊戰鬥中,日軍有兩個炮兵聯隊和兩個裝甲中隊。
中國一個“二師之軍”和“三師之軍”所擁有的炮,就是各師之和。
二卷二分冊117頁列有準備進攻南昌的日軍第11軍(軍長岡村)的作戰序列:下屬三個師團、四個炮兵聯隊(團)、一個團外加一個營的裝甲部隊(戰車聯隊、大隊)和兩個聯隊組成的軍預備隊。
由此可見,對比中日兩國步兵軍裏的炮兵,日軍多了四個炮兵團。日本一個軍裏,比中國的步兵軍還多一個裝甲團。
從組織上看,日軍有犯上傳統,下級比上級好戰。中國正相反,用曆史學者黃仁宇的話:“實為三個五個或者更多國家倉卒組成之同盟軍”。淞滬會戰時,中國名義上的最高統帥這樣向廣東軍閥討救兵:“廣州餘主任勳鑒;此次抗戰凡參戰部隊死傷皆半數以上,我66軍以奮勇挺戰犧牲甚大。中央同人同聲獎讚。已調至後方整理修養,但兵員缺額太多,遠道補充不易,中意由粵再調三師來京增援,請兄準在後方加練補充師兩師,其經費可有中央擔任。中央同人以兄部精強,急望多派部隊參戰,為我黨國爭光,而中盼望之切固不待言矣。立覆!中正手啟(1937年9月25日)”根本不是調兵,而是求援。
三、傷亡比
很多文章(包括黃俄教導出來的憤青,也包括《作戰史》)都喜歡比較傷亡。其實傷亡跟國力有關,與“軍事思想”關係不大。例如剛開始的淞滬會戰,中日傷亡比為近5比1。但最後的湘西會戰,中方有美國空軍支持,占了空中優勢,按新華網數字,陣亡比是0.62比1。兩個比率的來源見下麵兩段。從5比1到0.62比1,靠的不是“軍事思想”進步,而是裝備上的進步。
團中央網站有餘子道和張雲寫的《八一三淞滬抗戰》,第十五章有個腳注:據徐永昌(時任軍委會辦公廳主任)在日記中的記載,何應欽1937年11月5日於南京召開的國防最高會議的報告中宣布,淞滬戰場中國軍隊傷亡已達187200人(見《徐永昌日記)第4冊,1937年11月5日》;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間,傷亡約為10萬人;兩項合計約為29萬人。另據《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一書的記載,淞滬會戰“我軍消耗竟達八十五師之眾,傷亡官兵三十三萬三千五百餘人。”日軍的統計數字到11月8日為止傷亡40672人,那麽從11月6日到11月8日三天時間即使中方算傷亡一萬,中日傷亡比也不到五比一。
新華網關於湘西會戰文章說道:“共擊斃日軍12498人,傷23307人;7737名中國軍人為取得會戰勝利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沒有中方傷亡總數,隻好比陣亡數。需要說明的還有,黃大受編著的《中國現代史綱》第十章說日方戰死28174人,由此推斷,新華網的12498是日方的數字。
四、國軍和黃俄軍對日作戰
在國內經常看到的說法是國軍被日本鬼子打得很慘,但日本鬼子怕八路。但《作戰史》的說法正相反。還是按傷亡比來看,該書說了無數場戰鬥,國軍最慘的是中條山戰役,人員損失(包被俘)比率接近26比1(見第三卷二分冊132頁,日方死672,傷2282)。但第178頁關於對中共的“治安肅正作戰”中,日軍華北方麵軍1941年死2352人,傷501人,而敵遺棄屍體98318具,超過34比1。[注:中條山戰役也是1941年由華北方麵軍打的,負傷人數超兩千,所以第178頁的傷501不可能包括中條山戰役。]
這點,從《吳法憲回憶錄》也能得到證實。據第229頁,吳部在1939年6月有一萬二千多人。第226頁則描述了在1939年6月初被六千日軍分七路包圍掃蕩,是吳部“傷亡最重的一次,約六百人”,打得他們狼狽逃竄。但日軍也正像老蔣總結的一樣:“長處是:快硬銳密;弱點是:小短淺虛(小兵力、短時間、淺距離、無預備兵力)”,在一天後就撤了,讓黃俄們撿了條命。
六千包圍一萬二,如果俺不是“唯武器論”者,那可要笑話八路軍連群牛都不如了。
此外,從吳書的《攻克阜寧城》一節也可看出,黃俄不敢攻擊日軍把守的城市,等到“日軍收縮兵力從阜寧撤走,隻剩下王清翰軍的五個團約三千四百多人”,才敢向中國人動手。在抗戰後期,吳部一直想圍殲小部日軍,但都找不到機會。抗戰八年,吳部這個共軍主力部隊,主動出擊日軍才兩次,一次平型關,另一次是兩個團在一個村莊偶遇一百多日軍,將其圍殲。
據網上資料,日軍在8月15日宣布投降後到回國前,在中國有五萬人喪生。大概除了傷重死亡,都是黃俄“殲敵”。
順便說一下,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一帖《國軍和共軍對日本作戰戰報與日方數字對比》,前半部份應該是黃俄的“釣魚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