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花雪月]昨天的音樂節及其他

(2007-06-22 13:06:40) 下一個

昨天音樂節,收到一件禮物。拆開來,是Knapperstsbusch上世紀五一年在Bayreuth音樂節指揮歌劇《Parsifal》的錄音。這可是真正的“神話版”!絕版數年,好像去年才由Naxos再版。

Kna氏在Bayreuth指揮過多次《Parsifal》,我存有他的六二年版--因為這是第一個立體聲版,錄音技術也比以前有不少改善,所以能體現的更多細節,這也是為什麽不少人把六二年版當作“經典版”來收藏的原因。

六二年版聽來張力十足。音樂如大海波浪, 洶湧澎湃,鋪天蓋地而來,直到令人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與“經典版”相比, 五一年的“神話版”版盡管是單聲道,少了空間感,卻多了一份情感,也更添了幾筆濃鬱。音樂節奏也如傳說所言,更加緩慢,有些場麵甚至讓人體驗到宗教清唱劇才有的莊嚴、崇高和神聖。

二戰結束後,Bayreuth音樂節恢複舉行,五一年是第一次。對許多人來說,這無疑就是德意誌民族複興的節日。也就在這次音樂節上,納粹時期拒絕到被占國演出的Furtwangler指揮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盡管錄音也是單聲道,而且效果稍嫌粗糙,但並不妨礙那重獲新生而迸發的激情,震人心魄,同樣被音樂愛好者們奉為“神話版”。

由此想到前一段時間讀過的一本網絡小說《回國馴火記》。此書基本上是一本“國內精英包裝手冊”,列有詳細的精英必著衣冠、必住豪宅、必置家具、必用飲食、必聽音樂等等的清單。總的精神,就是精英必襯以精華,方顯精英本色。我對前幾項從未十分留心過(盡管對書中吃美國奶酪就美國紅酒的主張無法投讚成票),沒多少發言權。但對手冊中古典音樂的選擇,卻十分不敢恭維。僅就西洋歌劇而言,書中列出清單如下:

“整套的意大利歌劇,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經典歌劇《弄臣》(Rigoletto)、《遊吟詩人》(Il trovatore)、《茶花女》(La Traviata),普切尼(Giacomo Puccini)的《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和《曼依·雷斯科》(Manon Lescaut),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和《奧賽羅》(Osello)。還有意大利寫實主義樂派作曲家喬爾達諾(U. Giordano)的歌劇《安德列·謝尼埃》(Andrea Chenier)。……,以及在埃及開羅金字塔腳下上演的經典歌劇《阿依達》和1998年在北京故宮的太廟前由張藝謀導演的《圖蘭朵》(Turandot)……。”

首先,這張單子對任何一個誌在精英的青年,不但毫無用處,甚至有誤導的危險--如上所言,對一個音樂作品來講,重要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的演奏。同一作品可以有經典版、神話版、傳說版、……,也可以(而且經常)有不值一提版,甚至避之不及版。這張單子隻列作品,不提版本,如果某有誌青年按單索CD,但買來的都是避之不及版,豈不誤人子弟,造出次品精英?

其二,就算此青年繆斯星高照,買來全是神話版和傳說版。但從頭聽到尾,所得也差不多都是西方歌劇皮毛--單子裏有威爾第,卻隻字不提他的代表作《奧塞羅》和《法爾斯塔夫》;羅西尼的《奧塞羅》(Otello,書中望音生文,錯拚成Osello--估計連CD盒子也沒見過),自從威爾第寫出同名歌劇,早已台可羅雀;普契尼的《瑪儂》,也不及馬斯奈的《瑪儂》上演頻繁,而且,普氏名作《托斯卡》也被忽略 ……。

所以,為了對正在和未來的精英負責,保證精英群體質量,也為了使非精英群體對精英群體真正崇拜有加而又可望不可及,建議手冊中西洋歌劇欄目至少包括以下古典作品:《Alceste》、《Orfeo》、《Don Giovanni》(被認為是西洋歌劇有史以來最輝煌的作品)、《Cosi fan tutte》、《Tristan und Isolde》、《Parsifal》(《指環》太長就算了)、《Otello》(威爾第)、《Falstaff》、《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Carmen》(尼采之最愛)、……,等等等等;如果要現代,則還有《Wozzeck 》、《Lulu》、《Леди Макбет Мценского уезда》、《A kékszakállú herceg vára》……。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