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高行健獲諾貝爾獎內幕

(2007-02-28 04:30:51) 下一個
最近,巴黎的“中國文化人沙龍”很火。巴黎華人也有了貴族樣的清談沙龍。沙龍水平、層次都很高。除了使館文化處的官員、各大報的編輯記者,巴黎各行和文化沾邊的名流悉數到場。 我也以文化人的名義被邀到場,雖然心虛,但強裝微笑。 作為報業同行,我對《時報》老編輯李先生的發言很感興趣。談論“文化”之餘,我們也很八卦,對巴黎華人作家的私生活很感興趣。李老師當然對此不屑,他隻談曆史。 話說2000諾貝爾獲獎者高行健,80年代末來巴黎時,生活相當窘迫(這可想而知,據說很多國內作家來巴黎看他時,他甚至請不起一頓飯。)。李先生與高是舊知,當時,李先生已經是時報知名編輯。當時,對於高行健來說,生存才是硬道理。雖然是異見人士,為了生計,不得不向有中國共產黨背景的時報低頭,請李先生引薦。然而,當時時報並不缺人,高被婉拒。李先生說,當時,確實是因為時報編製已滿,而不是因為高是民運人士。 轉眼到了90年代末,也就是2000年諾獎頒發前期。李先生在某一場合,和高行健不期而遇。畢竟是老友,李先生主動向高打招呼,然而出乎意料,高視而不見。李先生很疑惑。 不久,李先生遇到另外一個也認識高的朋友,這位朋友也說,高居然視如陌路。但是,分手時,高的話意味深長:我們會再認識的! 轉年,諾貝爾文學獎頒布。李先生,以及所有高行健舊知,終於從不同途徑,弄清楚高為何在獲獎前期表現“異常”。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委員馬悅然在該年度提名階段,就放出話來,2000年的文學獎,一定要頒給一個漢語作家。但是,還有後半句,他沒有明說,一定要頒給一位異見人士。於是大家開始猜測。北島?李銳?當然,高行健也在其中。最後,高行健“脫穎而出”。 於是,這就不難理解,高行健為何在獲獎之前,把老友看成陌路。因為像李先生等,都在和中國共產黨為背景的媒體工作。如果高在評獎的敏感時期和這些人聯係,那無疑讓評獎委員會對他的“價值觀”和“出身”產生懷疑。高當然不會做這種傻事。再有,一旦自己企圖進入中共媒體的行為被揭發,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李先生感慨,如果高當時進了時報,他現在也就是一編輯,也不會獲獎。也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 然而,大家還是對高當時的表現,表示不屑。但,可以理解。 下篇關注:高行健被糾錯後的又一醜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