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給美國人看,拳打腳踢叫越南人嚐。
“對越自衛反擊戰”於1979年2月爆發,當時流行的說法是“殺雞焉用牛刀”,要把越南人打得心服口服外帶佩服。說得輕巧,可是為了殺這隻小雞,據近年來的材料披露:開戰後的前十天,中國軍隊卻付出了平均每天死亡三千人的天文數字,牛刀太鈍代價慘重,雖然一個月後勉強打下了涼山,可是有多少人成了炮灰?又有多少人成了“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戰爭的恐怖可見一斑,最命苦的還不是“光榮之家”的平民百姓。這場戰爭雖然在一個月內速戰速決,但之後邊界不得安寧,局部戰鬥不斷:較著名的有81年“法卡山”之戰,84年的“老山之戰”,直到90年代初,越南走上改革開放之路 - 和中國一樣,掛著社會主義的羊頭,賣著資本主義的狗肉,邊界才真正恢複了平靜。
中越之間這場曠日持久的局部戰爭伴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影響極為深遠,不僅增加了我們的地理知識,讓我們知道越南有個涼山,廣西有個法卡山,在我們讀大學時還不時傳來雲南“老山前線”的報道,而且還讓我們知道很多新名詞,比如“貓兒洞”;而伴隨我們一起成長的好聽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風采”等,都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產生的,誰又能忘記“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這樣的歌詞呢?當然,最直接反映這場戰爭的文藝作品,應該是非小說“高山下的花環”莫屬。
當年我讀這本小說的時候,人還在讀高中,人也比較單純,應該是淚流滿麵的,現在想起來有點矯情,那時卻是這樣的感情直露,好像“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心裏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後來,學校又組織去看由這部小說改編成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很多同學在電影院裏如喪考妣哭得稀裏嘩啦,我還好隻是心裏有點沉甸甸,電影沒有小說感人,尤其是唐國強為了擺脫“奶油小生”的非戰之罪,硬是把趙蒙生弄得麵目全非,我還有點好笑;也許他以為灰頭土臉就是有血有肉的個性演員了。大概小唐同誌自己也沒想到,多年後,居然成為了蜀國的丞相,清朝的皇帝,一展心中的抱負,一抒多年來的淤氣。所以人要耐得住一時的寂寞,才能等到將來的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