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城市, 有一種割舍不了的感情. 說得俗一點叫比山高比海深, 三天三夜也道不明. 住在上海時覺得上海有眾多的不是, 一旦離開後才發現不是也變成了思念. 想要放下感情, 以一個遊客的身份來寫, 但可能不易, 還是開開無軌電車, 想到哪兒, 寫到哪兒吧.
上海長高了, 高樓大廈林立, 立交橋四通八達, 新居民區成片增長, 公共汽車不擁擠了, 不過堵車非常嚴重.
上海話不再一統天下了. 當普通話成為上海的第一語言時我覺得可喜, 可是當聽到比我小十歲以上的人講著不純正的上海話時我卻心酸了. 小時候長輩說我們的上海話不純時我還不以為然, 現在聽著年輕人把"我"說成"吾"時, 我體會了長輩的痛. 當離開上海時, 在機場聽到有個工作人員說女兒長得"趣"(漂亮的意思, 不知年輕人是否聽得懂?)時, 我激動地差點想要去擁抱他.
還是分分類吧, 省得自己無軌電車開不回來.
衣
作為國際大都市, 上海人的穿著打扮是前衛時髦的. 但我的感覺卻總是有點重. 沉重的顏色, 繁瑣的式樣, 過度的保暖.
春暖花開的上海, 大部分人卻背著厚重的冬衣. 當兒子穿著短袖T恤和中褲時, 他上海的小表妹們卻還是棉毛衫褲, 毛衣毛褲加罩衫罩褲. 當孩子滿麵通紅大汗淋漓時, 老人們卻說:"捂一捂, 脫得太快要生病的." 記得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 每次從長褲換成裙子, 短袖換成長袖, 都要經過很多掙紮. 那麽多年過去了, 上海變得我都不認識了, 可是這點卻沒變. 我的感覺是: 民國了, 怎麽滿街的人還都是小辮子.
小孩如此, 大人也一樣. 我是個怕冷的人, 十幾攝氏度的天氣, 單褲單衫加外套也夠了. 還是有很多人說我穿得太少, 然後加上一句, "美國回
來的, 吃的不一樣." 甚至有人再加一句, "到底脂肪厚, 不怕冷." 我暈啊, 怎麽那壺不開提那壺啊!
衣服式樣的繁瑣最主要體現在童裝上, 花邊, 貼花, 蝴葉邊, 花俏的麵料加上複雜的設計, 給天真無邪的孩子套上了層層枷鎖. 大人衣服也是比較繁複, 麵料, 輔料和設計都可以再簡潔些. 可能我在鄉下待久了, 接受不了這種衣著的繁華.
上海人的衣著顏色普遍比較深, 當然和環境也有關係, 灰塵風沙, 我穿著一身白出門, 半天後肮髒得已經羞於見人了, 所以對上海人的深色有了一定的理解. 不過我的淡色調還是讓人評論了一番, "儂穿得價後生(你怎麽穿得那麽年輕), 象個小姑娘." 說實話, 我看了後穿著風格是有改變, 不過和那幾個漂亮的徐娘相比還是差了很多, 還有待改進呐.
和親戚朋友見麵, 不敢整天以牛仔褲T恤示人, 所以還是稍做打扮. 不過聽別人說:"我這件衣服挺便宜的, 一百歐元在巴黎買的." 或是"我的包包是大減價時花了幾千港幣在香港買的." 我就不敢插嘴了, 如果我說"我的衣服很貴的, 好幾十美金呐" 或是"我的包包是A貨" 那會煞風景的. 所以盡管我在這裏評頭論足, 如果別人說我土氣小氣, 我是接受的.
白天街上真正上海人不多, 漂亮的上海小姐有她們的去處, 我見得不多, 所以也感受不了太多的流行. 所幸的是我畢竟還可以嗅出上海妹妹的味道. 上次看了一本剛進城的人寫的關於上海的小說, 開頭描寫所謂上海高級區域的上海小姐的穿著打扮, 我看了差點吐血, 估計衛慧看了要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