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上海 (五)
(2007-03-16 18:19:18)
下一個
人的理想如同夕陽中天邊的晚霞 - 崇高而美麗,可一回到天黑的現實就碰了壁,被撞得頭破血流,麵目全非。而石庫門房子也難逃同樣的命運。
石庫門房子原來的設計理念是一門一戶,解放後,市中心實在架不住房少人多,於是一門住二三戶,發展到九十年代一門住上八九戶都有。我家所在的門牌九十八號的房子總共住了六戶人家,還不包括底樓被公家霸占的客堂間和天井的麵積,否則至少住上八戶人家。當然上海人那種根深蒂固的觀念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寧願在鬥室中擠死,也不願去浦東等較遠的地區做“鄉下人”,上海人這種堅韌不拔,寧死不屈的精神和頭可斷,血可流,住在鬧市不搬走的氣勢,以及“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高貴品質,是永遠值得全國各族人民好好學習的。
住亭子間的馮阿姨一家三口- 老夫少妻外加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女兒,就是這種“餓死不吃嗟來之食”,有氣節的上海人。早先亭子間住一七十多歲的老太,姓邱,所以大家都她邱老太,早年喪夫,無後,武漢口音,手上有事沒事總有一支點燃的煙或雪茄,家中的擺設,印象最深的是很大一幅她丈夫的遺像掛在牆壁中央,由於亭子間朝北,終日不見陽光,偶爾能瞥見遺像無非是在電燈泡微弱的光線烘托下,總會有點變形,怪瘮人的,還是不看為妙。“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可見邱老太在舊時的上海灘是有兩下子的。到了八十年代,邱老太年歲已高,但耳不聾,眼不花,精神矍爍,行動自如。從九十八號後門進來的大人小孩,誰都逃不過她明察秋毫的眼睛,邱老太經典鏡頭如下:一旦聽見後門口有動靜,原本躺著的她從床上一躍而起,完全無視自己年老體弱,一個劍步竄到窗戶前,順手拉下半截窗簾掩住自己的臉,一看就像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地下工作者,此刻正聚精會神注視著樓下任何細微的情節變化,嘴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一副包打聽所獨具的心滿意足的微笑。唉,這麽一個熱愛生活,愛管閑事,把天下事當作自己己任的她,說走就走,死於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她死後兩個多月,才得知死訊的。從今往後,將有那麽多人從後門口進來,她都不能一一知道和了解,是一樁多麽令人遺憾的事情啊!想到這裏,我不禁潸然淚下,心裏也一陣陣難過起來......
馮阿姨一家三口原本也是住在市中心的黃河路上,遇到市政建設,分到一套兩室一廳的工房,但地點遠在浦東,於是死活不肯去,最後把房子換掉,快樂地做起亭子間堂堂正正的上海人。但後來我發現,很多上海人情願擠在市中心“紮鬧猛”還有很多難以啟齒的隱情。人言老夫少妻,尤其歲數相差二十以上的,要想能維持,都是以一頂頂綠帽子作為其強大後盾的,雖有言過其實之嫌,但用在馮阿姨夫婦身上,情況基本上屬實:每周三早上十點鍾左右的光景,會有一五十歲上下男人,趁人都上班去了,來到亭子間,之後大門緊閉,應該不會大清早在裏麵練習瑜伽功吧?因為我廠休日正好是禮拜三,又喜歡睡懶覺,有一次居然把他堵在樓梯口 - 當時我右手拿著毛巾,左手拿一刷牙杯,睡眼朦朧地走下樓梯,準備去底樓洗臉刷牙,與此同時,也傳來上樓的腳步聲,正趕巧在拐彎處的通道上狹路相逢,可能沒有心理準備 - 在這麽個時間段上會在樓梯口撞見人,老先生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的尷尬,但畢竟見過大世麵,閱人無數,給人一種“ 麵不改色心不跳,老吃老做老油條 ”的感覺,鎮定自若之餘,還不忘挖苦我一下:儂好儂好,咖(這麽)早爬起來刷牙齒?當時我也想還一句:老伯伯,儂還咖早爬起來練瑜伽功?可話到了嘴邊終於沒說出口。此時亭子間老主人邱老太還在世的話,不知做何感想?!
馮阿姨應該算是一個賢妻良母,除了平時吝嗇一點,每星期給她丈夫戴頂綠帽子,未能將她寶貝女兒培養成人之外。說起她的女兒,可是遠近聞名 -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已經為了鈔票,挺“身”而出,之後又奮不顧“身”地轉戰於中國的大江南北,據她親口跟我講,其當時的革命根據地是在南方的廣州深圳一帶,那裏聚集了大批的革命女青年- “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她還分析道:如今的革命形勢和當時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前極其相似,處於革命的低潮期,但可以預言革命的高潮期即將來臨!於是她身先士卒,不時從南方帶來三四個小姐妹來上海開展地下工作,有時就暫住在亭子間,看到她們為了開辟另一根據地,起步時的艱難,不禁令我肅然起敬。果不其然,若幹年後,革命終於成功了,中華大地上到處鶯歌燕舞,繁榮娼盛,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看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How is your weekend in S'pore? Is your old house in Shanghai still there? Or it is demolished? Our place is still there. Boy, who knows how they can still live there. I think I will throw up if I go there even for a visit. Too small, and too many people. I wonder if the bookstore in 中華路 is still there? Do you know? Or maybe they are all gone. I was there last time in 1991.
Good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