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的博客

身在海外,人到中年,難免對自己以往的生活的點點滴滴有所感悟和體會,願意寫出來與各位分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九十年代的上海 (四) - 石庫門房子

(2007-03-12 04:15:37) 下一個
            北京的胡同有點像上海的弄堂,而北京的四合院到了上海就變成了石庫門。深具上海特色的石庫門房子,如今鹹魚翻身- 紅火了,吃香了,聲名遠揚了,這裏暫且不表,因為此時我還走在九十年代由一排排石庫門組成的弄堂裏,快要到家了。
 
 
           石庫門房子大都坐北朝南,前門朝南,後門向北,而人們通常從後門進入,大概是距扶梯上樓較近的緣故。轉眼間,我就來到了門牌九十八號的後門,一進門,往往眼前一片漆黑,好象又回到了萬惡的舊社會,過著暗無天日的苦日子。順手一擰開關,一個綠豆般大小的燈泡頓時被點亮了,發出昏黃微弱的光線,隻照亮地底下一丁點空間,有點兒杯水車薪的意思,不過好壞也是盞指路明燈,引領我走向光明。此情此景,偶爾會想起顧城的詩句:“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去尋找光明。”
 
 
           其實從後門進入的空間本應該是廚房,可能六十年代住房緊張,硬是畫地為牢,在此擠出十幾平方米作為住人的房間,所以一進門,右手邊是一家住戶,眼前就變成一條狹窄的通道,借著微弱的燈光往裏沒走幾步,就感到難以下腳了- 通道上放著亂七八糟的雜物和好幾輛自行車,好幾次一不小心“碰”一聲撞到了自行車的踏板,這邊廂趕緊收腳痛苦萬分,那邊廂腳踏板快樂地做起了順時針的圓周運動,也許不夠得意,居然還茲茲作響,把老子氣個半死。
 
 
           踮起腳小心翼翼從旁繞過,這時眼前一扇木門把通往客堂和天井的路徹底封死,那裏很久以前已不住居民,為公家所用。記得早先是一家食堂,每到用餐時飯菜飄香,總使我犯錯去拿碗筷,誤以為自家的飯菜準備就緒;後來改成招待所,從底層窗戶可以看到裏麵橫七豎八躺著很多民工模樣的外地人,估計是價格公道便宜,在此苟且偷生一晚的人居然不少;如今又裝修一新,變成了住滬辦事處。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此時,前路不通,遂向右轉身九十度,正前方就是上樓的木製扶梯,右手邊可以看到兩個水池,上麵安裝著各家各戶的水龍頭,從中一眼就能辨認出亭子間馮阿姨家的水龍頭- 用一個吃完了的食品罐頭倒扣其上,還惡狠狠地在上麵加一把鐵鎖,緊緊地鎖住水龍頭的出水口,這下總算放心了,家賊難防啊!每次她們家下樓用水,還要用鑰匙開鎖,弄得像個保險箱似的,也從來不嫌麻煩。據說是專門用來對付像我這種有盜用她門家水資源嫌疑的人- 真是以君子之心度之小人腹啊!事後瞎琢磨:是不是自己一時馬虎,不小心用到她家水龍頭?又被她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於是采取斷然措施,就有了這個防盜式水龍頭?唉,人心叵測。看看自己也是一表人才,再照照鏡子,怎麽看也不象一小偷,她們家至於嗎?
 
 
           一走上樓梯,最醒目的是拐彎處通道上的一排馬桶- 靜靜地靠牆呆在哪兒,很有耐心的樣子,似乎在時刻準備著,等待著黨和人民的召喚。有一次去親戚家,講起我家老屋子,他的老母親雖然已上了年歲,可記憶力還是驚人:對對對,你家老屋子過道處有一排馬桶!老人家也是可愛,除了馬桶其餘什麽都沒印象了。轉過彎,前麵是一排較長的樓梯,走在上麵木板吱吱咯咯亂響,真怕有一天木板斷裂,跌下樓去一命嗚呼!這老屋年久失修,印象中八十年代初大修過一次,近十幾年了無人過問,獨自在風雨中飄搖,真有點自生自滅的悲哀,就象“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 外麵看上去尚可,裏麵的痛苦冷暖自知。住慣花園洋房,高級公寓,新式裏弄的小開千金們不幸去窮親戚家串門,來到了老式石庫門房子,在準備爬陡峭的樓梯前,千萬不用驚慌,我保證讓你有詩情畫意的美感:走在上麵,如果吱咯作響並輕輕搖晃,不用急,右手邊有木製的扶手欄杆,盡管用手靠上去,可是欄杆基本上也不牢靠,跟著一起搖搖晃晃,這就對了- 你仿佛置身於碧波萬傾的湖麵,駕著一葉扁舟,右手正在輕輕搖櫓,有一種乘風破浪的感覺,此情此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順利爬上了樓梯就到了二樓的拐彎處,左手邊朝北的房間就是張愛玲,王安憶小說中常常提到的亭子間,而和它正對麵朝南的正屋就是我的家。
 
                                                                                                              (  待續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風中秋葉 回複 悄悄話 流暢如水,好寫手!
醜女的天空 回複 悄悄話 螺絲殼裏擺道場講的就是亭子間吧
SINEAD4273 回複 悄悄話 你把我帶回 了20 多年前的家。。我家是西廂房。。 正屋 住的是二房東一家。。 After being in Canada for 3 years, I went home, I was so afraid that the stairs might fall apart. I wonder how people can live there... But it is the CULTURE. Now no one lives there any more. My family since moved in 1995. Oh, boy. What a life. Have you taken any pics of those houses? I want to show my husband how those houses look like.... Now, my memory of it is fading away. Thanks for writing.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