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哈哈的博客(左右擒拿之術)

我試著對你微微笑,你卻視而不見。。。若不是因為你,我一人在風雨裏。。。
正文

個人對於《後悔》的申辯

(2010-06-30 04:50:50) 下一個
個人對於《後悔》的申辯

個人喜歡的話語中,第三句就是“當你在哪怕是隻有A,B兩個選項麵前,要作出一個選的時候,無論是任何的原因,隻要是出現了那麽哪怕一絲絲的猶豫,那麽,您選擇了任何一個,日後便都會後悔。”這無可非議,因為這就是人的本性。所以,更多的時候,我都是讓所有的選項自己一天天地退去,隻給自己留最後一個選項,那樣子,自己便沒有說後悔的權利。

第四句則是“就算你選擇了你不想選擇的,那也是你的選擇。”不要跟我講什麽理由,說什麽你所選擇的言不由衷,隻要不是你失去知覺別人幫助你選擇的話,那麽任何的情況,都是在你的選擇下造成的結果。講理由,圓說辭,一點作用都沒有,所能做的隻是,怎麽讓我接受那種最低的“損害”而已。也就是說,在我麵前,沒有必要講出導致糟糕局麵的理由,更沒有必要為此去說謊。

樂羨人姐姐寫了一篇《愛你又如何》,在後記的總結之中,自己竟然被特意提及到,實在是受寵若驚,原文是這樣子的,“•那麽由嘿嘿哈哈的回帖感覺到,她認為關晴放棄呂京是錯誤的選擇,我想結局如果讓嘿嘿哈哈妹妹寫,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樣了呢?•”

樂羨人姐姐認為“妹妹斷定她會後悔?”嘿嘿哈哈的回答是“嗯,即使不後悔一輩子,也足夠n年了。”所以這個答案的推斷的結果,樂羨人姐姐覺得嘿嘿哈哈認為“關晴放棄呂京是錯誤的選擇”,其實,嘿嘿哈哈個人到沒有覺得錯和對,隻是在一種自己也分辨不清,自己無法果斷決斷的選擇之中,根據我所喜歡的《第三句》,我認為,她足夠日後有其後悔的理由。

在眾多的回帖之中,有位暖同學,“我覺得關晴這個人物刻畫得非常真實,一個很年青,感情豐富,生活一帆風順的女孩子。這樣的女孩子最追求浪漫的愛情,溫室裏的花朵不了解生活。不經曆一些折騰和挫折她是不會甘心的,也不會長大成熟的。隻希望這代價不要太大。高新選擇了年青的小女孩,就不能要求她做事成熟,這也是他要付出的代價。”

對此,著名心理學家河河馬上衝上來說“她都談吹了一個子豪了,還長不大啊?”,河河可真是有意思,談過一個戀人,就意味著一定意味著長大,意味著成熟,意味著可以不對任何人動情嗎?有的人一生中都隨時時刻準備著陷入“感情的泥潭。”每一次的戀情都能像初戀一樣,想是這種人不在河河的考慮範圍之內吧?

對於女主角,有位同學坦然地認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生活太優越,空閑時間太多,就開始無事生非。如果嫁個沒錢的老公,她得拚命掙錢養房,估計就不會瞎折騰了。”,後來一同學馬上跟進,“看到後來,覺得女一號的愛恨情仇也就是安逸惹的禍,瞎JB折騰:)。”

概不回帖妹妹則對女主角表示了理解, “不少女性不會像男性那樣果斷地結束一段感情,再去尋找下一段感情,女性比較優柔寡斷,往往被動接受新感情,再做取舍。這種精神出軌其實和男性的出軌不太一樣,男人在出軌的最初階段新鮮感更多,以獵奇為主。女人卻已經開始把新對手和LG/現任男朋友做比較了,所以會立刻聯想到離婚/分手。:)”

如果說時間並不長的短暫的精神出軌,也算是“不值得男人原諒的出軌”的話,我不知道,這要有多大的努力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找一個從來沒有出過軌的女人。

有位同學的言論得到了包括作者在內的大力肯定,“原文如下,我想不同年齡和經曆的人看完這篇後的感觸一定很不相同,我認為關晴對呂京的感情是在一個很特殊的時間地點才產生的,如果關晴是和高新一起去的雲南,遇到呂京,她也許同樣會很欣賞他, 但絕不會有這樣的所謂的“愛上”。這種特殊環境下產生的感情常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整篇讀來,隻能說關晴是一個還沒長大的小女孩,而不是個成熟的女人。呂京,在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中出現的人物,似乎很完美,很理想,但在現實中,是否會是好的丈夫,還真難說。至於高新,倒是作者刻畫得最真實的一個人物。他對關晴的“遷就”很有些不和小女生計較的大男人味道。但一旦意識到關晴不隻是單純的賭氣,而有出軌的可能,他的職場的冷靜馬上起了作用。他對四種丈夫的分析不無道理,而每個走進婚姻的女人應該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那一種。世事本無完美,取舍在個人。隻有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麽的人,才不會有無謂的那些折騰。”

我對此同學的反對意見保留,隻是,“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麽”,這是多大的一個帽子,不知道又沒有人考慮過,您敢向天保證,您在任何時刻,都精密準確確切的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麽嗎?誰如果敢這麽說的話,我還真想拜他為師,好好學習一下。試問,除去17歲所有的,從18歲開始,您就覺得你選擇的專業您考上的大學,就是您“真正想要的嗎?”,畢業之後,您就可以說您的工作或者繼續上研究生,就是您“真正想要的嗎?”,戀愛結婚,您當時就知道您的丈夫,是您“真正想要的嗎?”。

嗬嗬,人生有太多的時刻,太多的時候,我們別無選擇,有時候,甚至我們知道什麽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卻不能去要,我們也要不起,因為那並不是別人並不是我們的親人希望我們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嗎?我們生活在這個框框裏,我們的腿腳為了不走出這個框框,我們有太多的“舍”,也有太多的“取”,我們隻能說,我們已經選擇了,卻並不能完全好言壯舉地說,“我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也照著那個宗旨選擇了,而且最後的結果也非常的完美。”

no,沒有那樣子的美差,除非是個聖人的一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