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被欺騙的中國人 甲午戰爭
(2007-02-16 21:51:33)
下一個
zt被欺騙的中國人 甲午戰爭
佚名
1894年5月,朝鮮爆發“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朝鮮國請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壓,清政府派兵入朝。7月25日,駐在朝鮮的日本軍隊對駐守朝鮮的中國的陸海軍進行了襲擊,8月1日,雙方宣戰,甲午戰爭爆發。
9 月13日,日本陸軍進攻防衛平壤的中國陸軍,主帥葉誌超倉皇逃跑,16日日軍占領平壤。 17日,中日兩國海軍在黃海發生激戰。參加戰鬥的北洋艦隊有十四艘軍艦,總排水量約三萬五千噸,日本有十二艘軍艦,總排水量約四萬一千噸。此役,日本艦隊率先退出戰場,但北洋艦隊損失慘重,有五艘軍艦被擊沉。戰後,李鴻章嚴令艦隊躲進威海衛,不許出海迎敵。
10月24日,日軍在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25日,另一路日軍偷渡鴨綠江,進攻中國大陸。中國陸軍毫無鬥誌,安東、九連城、金州、旅順接連失守。日軍在旅順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全城一萬八千多居民,隻剩下三十六人抬屍體,其餘全部被殺害。日本人初來乍到,就露出了殘暴的麵孔,顯露出了亞洲人與歐洲人的差別。
1895年 1月,日軍進攻威海衛。一月底,威海衛南北岸炮台相繼失守,日本人用岸上中國的新式大炮對龜縮在港內的奉李鴻章不許出戰之命的北洋艦隊進行轟擊,同時在海麵上用軍艦進行襲擊。最終,丁汝昌、劉步蟾分別自殺,餘眾向日本投降,將十一艘艦艇和全部軍用物資拱手交給日本。至此,洋務派李鴻章用中國人民的血汗錢經營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了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並向日本賠償二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 甲午戰爭的徹底失敗。它加重了中國人民的本已沉重的經濟負擔,使中國麵臨了空前的民族危機。
甲午戰爭是中日關係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對於中國來說,日本是一個小國,也算是友好鄰邦;在此之後,日本則成了一個強國,成了中國最凶惡的敵人。
提起日本,每個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都不能無動於衷,它讓人痛恨、讓人無奈、又讓人困惑……
日本是何許人也?
早期日本社會由許多氏族組成。公元一世紀末,邪馬台部族征服其他部族,建立起一個鬆散的政治、宗教霸權,其首領是天皇,其部族之神---天照大神被奉為全民族之神。6世紀,中國文化開始大規模傳入日本,促使了日本於645年進行大化革新。革新的日本學習仿照中國唐朝,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國家,加強了天皇的權力。但是,天皇的權力遠不能和中國的皇帝相提並論,革新後的日本,其世襲貴族仍保留了相當的權力和地位,並隨著時間的延續得到了不斷的加強。到了12世紀,中央集權的體製已被封建製破壞和取代。最終,大封建主源賴朝在封建主之間的鬥爭中獲勝,他以天皇的名義統治全國。日本進入武人執政的幕府時期。
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他和同時期的中國明朝政府一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驅逐了歐洲的商人和傳教士。1856年,在美國軍艦的威脅下,與美國簽訂了《通商條約》,被迫對外開放。
日本受到刺激後,許多誌士紛紛要求改革圖強。1859年,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對要求革新和攘夷者進行鎮壓,不少人被處以死刑。他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更大的不滿,1860年3月3日,尊王攘夷派的誌士刺殺了井伊大老。1867年,已經失勢的德川幕府不承認“王政複古”,進行武力反撲,與新政府軍開戰。結果五千人馬的新政府軍戰勝了三倍於己的幕府軍。
1868年,新政府該江戶為東京,定為首都,改年號為“明治”。日本結束幕府封建時期,進入了資本主義時期。
新政府成立伊始,明治天皇便發布了一係列旨在維新變革的施政綱領,打破鎖國體製,向西方學習,富國強兵,並製定了“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武力擴張的對外政策。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的一係列改革,迅速擺脫了半殖民的危機。盡管他們的起點非常低,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經過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近二百年的建設路程。
雖然日本遭受到西方的刺激時間上比中國晚,程度上比中國輕,但是兩國在追求富國強兵、邁向近代化時是同時從一個起跑線起跑的,並且日本要比中國跑得快得多,正象左宗棠所言“人家操舟我結筏,人家誇駿我騎驢”。正當中國洋務派因學習一點西方文明的皮毛而舉步維艱並與頑固派爭吵不休時,日本的明治政府就提出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三大方針,從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向西方學習。三十年後,日本有了3300多家近代工業企業,中國隻有百多家;日本有了3281公裏的鐵路,中國僅建成364公裏;日本有蒸汽動力船舶110205噸,中國隻有5萬多噸。
在向西方人學習方麵,中國人與日本人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中國人的原則是“中體西用”,而日本人的原則是“西體西用”。(當然,日本人也不是百分之百學習西方,他們的口號是“和魂洋才”)中國人學來的隻是外表,日本人學來的則是實質。例如日本人學穿西服,是根據東方人軀幹長、四肢短的身體特征將歐洲標準尺寸的領、袖、腰、腿等部作了相應的修改,使之成為適合東方人身材的西服。中國人學穿西服則是照搬照抄,拿了歐洲的尺寸往身上一套,寬寬大大,袖子蓋住半截手,即得到了西服的正宗款式、又保存了馬褂精神,正好是“中體西用”。中國人隻穿出了尺寸,而日本人則穿出了精神。這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片麵學習西方軍事的中國在海軍建設上曾一度領先。1883年,李鴻章初建北洋水師,麵對弱小的日本兵船,李鴻章一時得意,命令他的北洋艦隊“遊弋於日本海”,並在日本的“盛邀下”停泊在日本海岸,向日本炫耀武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登上了中國軍艦,當時“臉色蒼白,黯然不語則良久。”李鴻章不曾想到,他的舉動深深的刺激了日本。
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矛頭直指中國。日本天皇帶頭募捐為海軍籌集經費,並號召人民節衣縮食。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隻有17000噸。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宮廷經費中撥出30萬日元,再從官員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通過艱苦努力,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成了排水量為72000噸的海軍艦隊,並且艦隊多是配有速射炮的新式艦艇。
同時期的中國人又在幹什麽呢?北洋艦隊自1888年正式成立後,再未添加任何船隻。1891年後又停購槍炮彈藥,後來幹脆將海軍軍費挪用修了頤和園。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不僅在總噸位上落後於日本,並且軍艦艦齡老化、越少快艦和速射炮,其總體實力和日本海軍相比已相形見絀。
戰爭前,中國在軍備競賽上的落後已經顯示出中日兩國政治、民族性上的差別。戰爭中,這種差別表現得更加明顯。
當中日戰爭一觸即發之時,清政府內部“按曆史傳統”分成和、戰兩派,相互爭吵不休。中國專製政府在和平時期,總是以合為貴,一起舉手,一致通過,存在的隻是潛在性間隙。但是一遇到刺激,潛在性的間隙就會裂開成為一道深溝,一個整體馬上分為兩塊,相互摩擦爭鬥不休。民主政府在和平時期,總是分為兩體,相互碰撞、爭吵不休。但是一遇到刺激,他馬上會合而為一、堅挺,一致對外。這也算是中西文化差別之一。
李鴻章,這個北洋陸海軍的締造者,本應是最有資格的主戰派,然而,他卻極力主張避戰求和,認為“逢戰必敗”。這其中固然不排除李保存個人政治勢力的嫌疑,但主要還是李鴻章了解中日兩國海軍力量的實際差距,洞悉中國政治腐朽,和內部的排擠傾紮、相互掣肘,知道中國的武裝“平內亂有餘,禦外侮不足”(李鴻章語),雖然龐然大物,但中看不中用,單憑樣子,尚可嚇嚇人,一旦使用就會露餡兒,就會變得不值錢。這個龐然大物雖然沒能嚇住日本人,但卻懵住了中國人,在受到小國日本的挑釁後,自大的中國人一時滿腔怒火,紛紛要求政府迎戰。在主戰派和全國輿論的壓力下,李鴻章不得不匆忙應戰,改外交上的“避戰求和”為軍事上的“消極防禦、”“避戰保船”。底氣不足,消極應戰的李鴻章處處被動,最終輸掉了整個戰爭,將老本賠得精光。
在戰爭中失敗、並與日本人簽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因此受到了國人太多的責罵。但是如果對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不會將國恥歸罪於李鴻章一人,甚至會稱讚李的精明、務實。
中國雖然比日本大許多倍,但是中國人並不團結。當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決一死戰時,中國的福建、南洋艦隊袖手旁觀、隔岸觀火、看哈哈。戰爭從頭到尾是李鴻章與日本作戰,而不是中國與日本作戰。新式武器裝備起來的新軍儼然隻是洋務大臣們個人的私產和政治資本。與日本陸軍作戰的是李鴻章的淮軍勇營。勇營是曾國藩增壓太平軍時間裏的一種兵製,由將帥各自幕兵帶兵,每支部隊都帶有私屬性。勇營是清政府唯一具有戰鬥力的軍隊,並配有新式武器,但因其私屬特征,使得淮軍內部指揮關係紊亂,派係林立,彼此各保實力,爭權猜忌,不服從調度,很難協同作戰,互相救援。
與日作戰的北洋海陸軍,不僅武器老化,並且由於經受買辦軍火的清政府官員與外國軍火商勾結,貪汙中飽,以劣貨充好貨,武器的型號、口徑大小不同,使得中國軍隊在作戰時許多武器急不濟用。軍事管理上更是滯後,1883年北洋艦隊停泊日本海岸向日本人炫耀時,就有日本人對中國海軍不屑一顧,因為他看到了中國官兵將家屬也帶上艦艇,並隨處晾曬衣物。中國軍人顯然將軍艦當成了自家漁船。陸軍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多為沒文化的農民,不懂新戰術,訓練也不良。高級將領則是貪生怕死之徒,平日隻知逢迎上司,奔走鑽營,克扣糧餉,虐待士兵;打仗前,忙著搬運家眷行李金銀貨物,準備逃跑;打仗時,或不戰先遁,或臨陣脫逃……。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弊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易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依衝冒,驢不盛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至此而”懸蛺?源筱郟?掀浜恚?∑淙猓?巳ァ`媯⌒沃?右怖嚶械攏???暌怖嚶心堋O蠆懷銎浼跡?⑺涿停?晌罰?洳桓胰 =袢羰茄桑??潁?⑴ (噫!形體之龐大很像真有本領,聲音之洪亮很像真有能力。假如不出手,虎雖猛,畢竟疑惑畏懼有所顧忌,最終不敢下毒手。今天就是這個樣子呀,可悲啊!)
奇怪,唐代的柳宗元怎麽會知道一千年後清代的事?
李鴻章乃進士出身,飽讀中國三千年古籍,熟諳中華五千年計謀,宗元老兄的告誡豈能不知?然而雖然他一再聲明“逢戰必敗”,怎奈滿人西太後初到中原,初生驢犢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才遭如此慘敗。
今天的統治者是漢人,就是比滿人西太後精,漁民被槍殺,漁船被擊沉,飛機被撞,大使館被炸,“虎”數度“蕩依衝冒”,但“驢”並不盛怒,隻大鳴,而不“蹄子”,堅守“不出其技”,果然委曲求全,安然無恙。
作為中國的統治者,避戰求和是最聰明的選擇,求和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可以安全的轉嫁與老百姓,名譽損失可以輕易地用“和平”、“和為貴”掩飾。而戰爭則不僅會使麵子丟光,遭受更大的損失,並且還容易使後院失火,風險太大了,太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