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是文化(百度)

(2008-03-14 11:36:13) 下一個
 

“文化”是中國語言係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匯。“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係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 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幹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征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製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 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兩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遊》:“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係辭下》:“男女構??蛭锘??薄!痘頻勰誥?に匚省罰骸盎?豢紗??輩豢晌ァ薄!獨竇恰ぶ杏埂罰骸翱梢栽尢斕刂???鋇鵲取9檳梢隕現釧擔?盎?敝甘攣镄翁?蛐災實母謀洌??薄盎?庇忠?晡?絛星ㄉ浦?濉?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裏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係,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複雜網絡,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裏,“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係,“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裏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樸”、“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係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範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在“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但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識: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曆史。人類從“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的“植立之獸”(《思問錄·外篇》)演化而來,逐漸形成與“天道”既相聯係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在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這裏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範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成果體現,既反映在自然麵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更反映在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生理與心理的、工藝與道德的、自律與律人的)的不斷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長期以來,人們在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麵非常廣泛,所以又稱作“大文化”。梁啟超在《什麽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語言、哲學、科學、教育)、規範的(道德、法律、信仰)、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器用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皿以及製造它們的技術)、社會的(製度、組織、風俗習慣)等等。廣義的“文化”從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立論,認為正是文化的出現“將動物的人變為創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說話的人以及計劃的人”,因而將人類社會——曆史生活的全部內容統統攝入“文化”的定義域。一般來說,文化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類文化界說。

與廣義“文化”相對的,是狹義的“文化”。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曆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作“小文化”。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是狹義“文化”早期的經典界說。在漢語言係統中,“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亦屬於“小文化”範疇。本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這裏的“文化”,也屬狹義文化。《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文化”的釋義①,即“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當屬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

綜上所述,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時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說的含義外,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曆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如華夏文化、吳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眾所周知,北京的胡同記下了北京曆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涵了濃鬱的地方文化生活氣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風情展覽館,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故由此而產生的“文化”含義,當然應同於“華夏文化”諸例。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曆史現象,是社會曆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範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麵。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製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製度、 家庭製度、 社會製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麵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曆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製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製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係各方麵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係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曆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什麽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曆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製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曆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裏,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複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隻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麵,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麵,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係,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觀念形態: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法律政治等意識形態的東西
精神產品:文學藝術和一切知識成果,代表性的場所為博物館與圖書館
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風俗、生老病死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麵
關於以上三個方麵的研究為“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al)
著重於第三方麵內涵的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文化的分類

史前文化
古代文化
黃河流域文化
尼羅河流域文化
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
中古文化
古希臘、羅馬文化
古波斯文化
古印度文化
古代中國文化
中世紀文化
基督教文化
伊斯蘭文化
印度文化
儒家文化
近代文化
帝國主義文化
殖民地文化
現代文化
社會主義文化
資本主義文化
第三世界文化
後現代文化
發達國家文化
發展中國家文化
最不發達國家文化
未來文化


文化最直觀的表述


文就是知識的結構性積累;化就是教化與人。組合起來的文化含義,是最通俗的,又最容易直觀形象表述的文化概念。常見於沙龍解釋,和大學教堂的闡述。

關於文化的隨筆

朱樵隨筆《文化》
曾經在一些非常有文化氛圍的場合,總會聽到有人笑著說自己沒文化,而說此話的人,往往又是那個場合中比較顯眼的人物。這就讓大家明顯地感到,他是在調侃文化人,至少是表明他並不那麽看重文化。在這些人眼裏,文化有什麽用,不當吃不當用,不甜不鹹,還酸溜溜的。而文化人呢,也就是拎拎鳥籠的白相人,或者就是孔乙己式的窮酸文人。這是一些暴發戶的心態,不管他是幹什麽的,不管他有沒有文化,隻要在他爆發的過程中沒文化的作用,他就不可能看重文化。當然,現在情況就不同了,文化一熱,誰要是再說自己沒有文化,那就真的是沒文化了。
有個沒上過學的老畫家,古文功底很好,對當地的文史也非常了解,新聞媒體報道時,總稱他為文化名人。有一次,文史館的人幹事請他填履曆表,在文化程度一欄中,他猶豫了一下,想還是謙虛點填個“較高”。結果人事幹事說不對,老畫家笑了笑,就不再謙虛,填了個“很高”。人事幹事於是說,這樣填不對,這文化程度是指你上過什麽學。老畫家傻了,問道:文化程度跟上學有什麽關係?不問不要緊,一問,人事幹事也人傻了:是啊,文化程度跟上學有什麽關係呢?
那麽,文化究竟是什麽?這可是一個誰都知道,但誰也說不清楚的問題。有人說,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也有人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最近,又有龍應台的談文化紅了一下。總之,許多名人學者都說過文化,好像都有點道理,但似乎都沒說明白。甚至,有時候自己覺得對文化的概念比較清晰了,被他們一說,反而又糊塗了。文化的概念實在是太廣泛了,不是哪個人能隨便說清楚的。近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試圖從各自的學科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結果都令人失望。據說,目前對於“文化”定義,已經多達有兩百多種。文化,真像一團亂麻,被他們越理越亂了。
去年秋天,我在杭州參加一個學術活動。正題談好後,大家都開始談各地的情況。有人在說到嘉興時,先是說一通嘉興怎麽怎麽的好,嘉興的建設,嘉興的文化,什麽都好,就是嘉興人小富即安這點不好。意思是嘉興人容易滿足,缺乏趁熱打鐵的精神。我聽後就來氣:小富即安有什麽不好?我告訴他們,小富即安,說明人對欲望有所節製,不容易產生貪婪,也不會造成浪費,應該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同時,小富即安,也是人和自然的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不會無休無止地去破壞自然。再說,人隻有在物質上小富即安,才能在精神上有所發展。小富即安是嘉興人的性格,也是嘉興的地域文化。
梁啟超先生在《什麽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話雖然簡單,卻很到位。其實,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還是簡單點好,文化就是文化。如果廣告是廣而告之,那麽文化就是文而化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nanjingxue 回複 悄悄話 博主對文化從中西方視野和曆史發展的進程進行了回顧。不錯。學習中。
心境年華 回複 悄悄話 "如果廣告是廣而告之,那麽文化就是文而化之。"

特別讚同這種解釋法,一看即明.喜歡這種直白式的望文思義,簡單明了.
TZMAN 回複 悄悄話 組織這篇文章,是需要下功夫的。謝謝了!
謝啥尼,就謝它使我感到自己還是有那麽一點文化地。哈哈!
心境年華 回複 悄悄話 前麵的文化之說太多太複雜,看不太懂也看不下去.

還是最後這段看明白了,也欣賞此等說法:

梁啟超先生在《什麽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話雖然簡單,卻很到位。其實,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還是簡單點好,文化就是文化。如果廣告是廣而告之,那麽文化就是文而化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