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色股香

博客內容大多數收集於網上,如有版權之糾紛,敬請告知。
正文

華兒街傳奇人物--一九八七年一夜暴富的故事(轉載於華耳街傳奇)

(2007-02-24 15:44:39) 下一個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每隔一段很長的時間,在天上掌管交易的眾神,就會向下看著某個年輕的交易商,然後對著他露出關愛的眼神。不過,多數時候,諸神們還是會眷顧他們在凡間所挑中的實力派代表人物,像是索羅斯、史坦和(M1小既lSteinhMdt),以及羅伯森(J山anR()benLgDn)等。還有,大概每隔個一代,就會有個原來默默無名的年輕小夥子,像天縱英才似的,突然在市場上冒出頭來。或許他耀眼的表現僅是曇花一現,而且隻不過是於了一筆金額龐大,而又很漂亮的交易而已。
  馬替若(Ma工ty Martino)的故事,就是如此(這是真人真事,但在他本人的要求下,我們用了假名,以避免讓他和他的家人曝光)。小馬現在38歲,但已經嚐過市場大戶的滋味,有資格寫寫股市作手回憶錄之類的書了。他在舞台上充當主角的時間很短,前後加起來不過幾個月而已,但這短短的幾個月,就讓他成了千萬富翁。
  你知道嗎,小馬是在1987年股市崩盤的時候,運用錢滾錢的方式賺到好幾百萬美元的。在他31歲的時候,就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賭注,而且從此讓他這輩子不愁吃不愁穿。他靠著這筆交易,可以在還沒被市場的壓力和緊張情緒壓垮之前,就從容地離開了華爾街。這筆交易,也讓他的媽媽從辛苦的教書生活中提早退休,拿著一大筆錢,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另外,小馬的妹妹、小馬的客戶、還有小馬的公司,也都靠著這個很有眼光的決定而得到好處。小馬就憑著一次敏銳的觀察和大膽的行動,穩穩地在華爾街的名人堂上占了一席之地。
  雖然小馬交易上的成功來得突然,但他可是經過了長期的訓練和準備,才能夠這麽漂亮地出擊。從他第一天到史密斯巴尼的選擇權部門上班,到最後一天在摩根斯坦利擔任衍生產品分析師,小馬這輩子就是想作這麽一筆金額龐大、而又能夠揚名立萬的交易。
  小馬大學一畢業,就直接到華爾街工作。他還在念書的時候,有一年暑假到史斯密巴尼公司打工,天天跟在康培(G11Kemp)身邊學習。馬上就被金融市場給迷住了。他對市場實在太著迷,連畢業論文的題目都和股票期權有關。後來,論文裏頭的東西不僅讓他還了大學的助學貸款,而且還可以應付未來一生當中的任何一筆賬單。
  80年代初期的時候,小馬在工作方麵還在初學的階段,而股市期權也在初步發展期。股票投資人頭一次聽到股價指數期權這玩意兒,也不過是一兩年前的事,當時,還沒幾個人懂得怎樣利用期權來作為避險和投機的工具。因此,小馬雖然在選擇權方麵是個新手,但反正一切都剛開始,因而在市場上取得了有利的位置。後來,這項投資工具成了發展很快的一種衍生金融產品。
  現在你已經知道,股票期權和股價指數期權,基本上都是很簡單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投資人透過這些工具,有權在未來某個日期以前,用事先決定好的價格,買進或者賣出某檔股票或股價指數。期權一方麵可以讓投資人針對自己的持股來避險,另一方麵,他們也不再真的進場買股票,隻要用到買股票所需成本的一部分,就可以進行投機性的操作。和其他的衍生工具一樣,期權的價格也是跟著投資標的價格波動,同時,期權也可作為個別股票或是股價指數的替代品。
  不過,有些和股票價格不全然相關的因素,卻會反映在期權的價格上。例如,股市的波動程度、一般的利率水準,以及到期之前貨幣的時間價值(time value)等,都是在計算期權價格時的重要因素。我們說這些的目的,不是想讓小馬的故事聽起來好像很複雜的樣子,而是希望能顯示出期權在定價和實際的操作策略方麵,實在是不容易搞懂。
  期權價格的決定,是透過複雜的數學公式計算出來的。發明這種計算公式的,是兩位真的懂得這玩意兒的大學教授,交易商可以利用所謂的“布萊克一斯科爾斯”(功ack—Schol朗)模型(以這兩位教授的姓來命名),把期權的合理價格算出來。期權交易商如果能夠找到期權市場的價格差異,並且根據期權和標的投資對象之間的價格異動來操作,就能賺到錢。布萊克教授(Fisher功acN和斯科爾斯教授(Myron Scholes)了解這些理論是怎麽回事,並且協助創造了和股票有關的期權市場。這兩個人頭腦這麽好,大概不會有人想邀請他們參加舞會。
  毫無疑問,這些東西會讓人一個頭兩個大,但小馬就很懂得這些數學公式的竅門,才能變成千萬富翁。小馬先在華爾街的幾個中等規模的公司做事,學習有關期權方麵的東西,並且是從最基礎開始學起。到了1981年,小馬進入摩根斯坦利這家華爾街的龍頭公司。當時,該公司剛剛成立衍生金融商品的部門,而小馬就是加入這個部門,並且開始認真地研究這些神秘兮兮的期權、期貨,以及其他“人工合成”的金融投資工具。到了1987年,他已經準備就緒,就等著在華爾街名利雙收了。
  這個時候,有家叫做利而祿的公司,正忙著在華爾街打響自己的名號。他們在市場上大力推銷一種主動避險的概念,投資人稱之為“動態避險” (dynamic hedging)。後來,大多數人都把它叫做“投資組合保險”。這種複雜的投資策略可以讓基金經理人拿來作為避險之用,而且曾經對華爾街的運作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簡單來講,投資組合保險這種策略,可以讓股票投資人不至於因為股市意外地下挫,而在投資組合方麵蒙受虧損。根據這種投資手法,基金經理人應該以手裏的投資組合為對象,然後在市場上大賣股價指數期權,或是股價指數期貨,以便在股市下挫時,可以在這方麵獲利。事實上,基金經理人在持股部位不變的情形下,等於是在期權及期貨市場賣空。期貨被用來作為投資組合的代用品。如果基金經理人對衍生金融商品“作空”,那麽股價下挫,他們就能賺到錢,並且彌補他們在股市承受的虧損。采用這種作法的話,他們在股市碰到空頭行情的風險,就被“動態地避險了”。投資組合保險是一種神秘的“黑盒子”策略,它要投資人不斷地賣出期貨或是期權,直到股市不再下跌為止。
  不過,有個問題當初的人沒有想到,那就是不斷拋售這些衍生工具,會加重股市的跌勢。因此,每次根據投資組合保險在市場拋空的時候,都會觸動另外一波的賣壓,這種惡性循環在1987年10月19日那天,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小馬當時是在摩根斯坦利的期權部門工作,他發現這種避險方法實際上根本避不了險。他心裏想,如果每個人都在同一個時間試圖為投資組合避險,那結果一定是一片混亂,沒辦法收拾,而在這種亂局之中,投資人個個都急著拋售頭寸,最後的結果就是迫使股市崩盤。
  這樣的論點,當時根據投資組合保險來作投資的人,從來就沒有認真思考過。當初發明這種投資策略的幾個“天才”認為,絕對不會出現一連串的事件,迫使所有的投資人一個接一個地采取投資組合保險的手法。他們認為,這種現象會讓股市加速崩盤,但他們當時根本看不出會崩盤的跡象。
  的確,在華爾街的曆史裏,投資人都急著離場的現象並不常見。過去曾經發生恐慌性賣壓的時間,分別是在1871年、1914年、1921年、1929年、1937年、1969年、1973年、1978年,以及1979年。這些情況都是市場先出現一片瘋狂的氣氛,最後造成股市暴跌。但是真正的崩盤,則是好幾代才會出現一次,而在1987年的時候,沒有人相信自己是屬於“崩盤的一代”。
  事實上,股市在1987年一直不斷地攀升,連最老經驗的專業投資人都沒想過市場會不會下跌的問題。以當年的前16個月來看,道·瓊斯工業股價指數的漲幅就高達27%,讓人看得傻眼。當時漲勢之凶猛,在市場的曆史裏還找不到先例。借用20年代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市場的榮景看起來已經達到了“永久的高峰”,永遠不會下來(著名的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費雪[1r6n8FIsllo],曾經在1929年用這句話來形容當時美國的經濟狀況,但這句話說完一個禮拜之後,股市就出現了崩盤,而經濟大蕭條也緊跟著而來)。
  小馬從先人的經驗裏學到了教訓,於是直覺告訴他,在80年代主導著整個市場的投資人群體心態,也許會像1929年一樣,突然讓市場出現恐慌性的賣壓。小馬和周遭的那群多頭不同,他根據自己的直覺,想到過去曆史上曾經發現過的狀況,也就是多頭行情和某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加在一起,曾經擊碎當時每個人對經濟所抱持的樂觀期待。
  小馬把市場在1929年的“樣子”拿來和1987年作比較,他發現當時市場的模式,和60年前的情況可以說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他把兩個時期的走勢圖形放在一起,對照著看,發現市場每一個階段的走向都非常雷同。在1987年的圖形裏惟一還沒出現的走勢,就是後來在1929年摧毀了整個盤局的急跌行情。小馬相信,如果真的能夠鑒古知今的話,那麽股市即將出現的崩跌情況,將是華爾街近幾十年來所承受最沉重的打擊。同時,小馬也認為,美國利率從1987年4月開始猛然上揚,更會加速市場的跌勢。
  像小馬這種交易商,是想到就會去做的人。他堅信一件事,那就是不管原因是什麽,反正華爾街正在死命地重蹈曆史覆轍,而且情況相像得讓人吃驚。而且,這不僅是上次那樣的崩盤而已,由於現在有一些讓人搞不透的電腦交易方式,殺傷力更大,因此這回崩盤的力道會更驚人。這種黑盒子似的投資策略將引發的賣壓,會使得1929年的崩盤感覺像是在公園裏散步一樣不算什麽。因此,小馬決定要孤注一擲,作他這輩子最重要的一次交易。
  到1987年10月,小馬開始大量地下注。他賭股市會大幅下挫,而且很快就會發生。事實上,如果小馬當時就賭股市會崩盤的話,那也不算誇張,這倒不是說小馬希望市場發生悲劇,但他的研究使他相信一件事,那就是股市有史以來最強的多頭走勢,和過去一樣,將會以悲劇收場。根據小馬算出來的結果,如果股市下挫,那麽跌幅大概會達到20%左右,才能修正過去幾個月以來漲幅過大的現象。同時,他也相信在現代的交易技術下,科技的進展加快了金融市場的交易速度,因此這麽大的跌幅,有可能會在一天之中就出現。
  在確信股市將要出亂子之後,小馬開始尋找適當的期權投資工具,以便在股市崩盤的時候能得到最大的利潤。他後來挑上了標淮—普爾500期貨的期權賣權,如果股市下跌,期權賣權的價值就會增加。因此,假定小馬猜對了,股市真的大幅挫低,那麽期權的價格就會額漲,而他也會跟著一夕致富,他所運用的操作策略,可以讓他用非常低的成本,就可以大量持有這種複雜難懂的投資工具。如果他猜對了,那它們的價值會急速擴增,但如果猜錯了,小馬就得承受巨額的虧損。
  小馬為他自己、他媽媽、他姊姊、以及客戶所買的期權賣權,價格低得讓人無法相信。它們之所以那麽便宜,用市場的術語來說,是因為它們是“價外”(皿tofthemoney)的,意思是說,期權的價格實在是遠低於股價指數,除非市場出現了難以想像的大災難,否則指數是不可能跌到那個水準的。小馬買進的價格是每張0.0625美元,他買了無數張,甚至還借了5000美元給他媽媽,讓她也進來玩玩。
  道·瓊斯工業指數在8月的時候,就已經觸及頂部了,當時指數一度漲到2722點,創下當時的曆史新高。後來,美國的利率開始上揚,美元匯價卻急速下滑。同時,美國和德國的貿易緊張關係升高,而雷根總統也在波斯灣和伊朗幹上了。於是乎,原來被認為已經攀上“永久高峰”的股市榮景,突然間變得好像隻是過眼雲煙而已。到了9月,市場開始失去鎮定,氣氛顯得騷動不安,到了10月,小馬預期會出現的大跌走勢就開始了。
  不過,投資人當時卻仍然相信在9月過後,市場的跌勢就會結束,因為9月向來是一年當中股市表現最差的月份。
  但小馬可不這麽想,他認為盤勢馬上就會大跌。於是,他在10月初開始采取行動,因為他知道進場的時機是最重要的,他把市場上所能找到的便宜賣權全給買了下來。兩個星期以後,股市的大禍終於臨頭。
  在10月16日結束的那個禮拜,道·瓊斯指數就下挫了350點,小馬的賣權價格暴漲。原來買的時候每張是0.0625美元,現在已經跳升了9美元,每張期約的價值整整漲了144倍,光是10月16日當天,道·瓊斯指數一天就跌了100多點,是有史以來單日指數跌得最多的一次:這就是小馬預期會發生的崩盤嗎?他覺得忐忑不安,是不是該獲利出場,見好就收?
  事實上,從各方麵來看,股市其實在9月和10月就已經算是崩盤了,道·瓊斯工業指數從8月的2722點一路跌到10月16日的2240點,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暴跌了480點。但是小馬決定再等一天,因為他覺得真正的高潮就要出現了。
  現在,每個人都知道黑色星期一是怎麽回事了。1987年10月19日,是股市有史以來最黑暗的一天,當天道·瓊斯工業指數狂瀉508點,一天之內就重挫了22.5%!小馬的賣權價格從原來0.0625美元飄漲到50美元,比當初的價格漲了800倍,小馬的媽媽原來投資5000美元,現在一下子變成了400萬美元。於是,小馬的公司,小馬的姊姊,當然還有小馬自己,就在股市暴跌之際,狠狠地大撈了一筆。他細心地作了功課,而所得到的報酬,在市場上很難找到足以比擬的。看起來,小馬是又厲害又幸運。
  由於股市跌得實在太摻,華爾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小馬心想,雖然自己判斷正確,賺了大錢,但他可能永遠都得不到這筆錢。如果華爾街整個崩潰了,那麽就算這筆交易賺了錢,可能也沒辦法兌現。期權的交易是一種零和遊戲(肥拋—肋mgame)有人贏錢,就一定有人賠錢,小馬是從別的交易商那裏把賣權買過來,因此,他們賠掉了小馬所賺的錢!如果他們都破產了,那又有誰把錢付給他呢?
  不過,對小馬來講,幸運的是整個交易製度並沒有停擺。華爾街在股市崩盤之後,整個瘦了一大圈,但交易製度存活了下來,而小馬也拿到了他賺的錢。小馬心裏想,假使當時連交易製度也跟著毀了,那就算真的拿不到錢也沒辦法。畢竟,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每個人都得在同一條船上,大夥兒隻好一塊兒共渡難關了。還好,小馬的那筆賬後來還是結清了,他賺了“好幾百萬,好幾百萬,好幾百萬美元”。他自己不願意透露到底賺了多少錢,但別人證實他那次真的大賺了一票。華爾街傳說他總共賺了1300萬美元。
  小馬後來在1989年離開了華爾街,搬到美國中西部一個高級的滑雪度假區,陪伴孩子們一天一天地長大。他仍然在市場上進出,且甚至還打算下一次大注。他認為目前的貴金屬價格過低,簡直低得不假話,就像1987年股票價格過高一樣,特別是黃金,更是被低估了。
  再一次,他又是屬於市場裏的少數,但在知道小馬過去的戰績之後,你會和小馬對賭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