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篇國內的文章,有點兒水平 --- 道德的七層境界

(2007-08-04 14:20:06) 下一個
道德的七層境界 作者:八戒

道德經中,老子提出了:道、德、仁、義、禮、智、信七個概念,此即為道德的七層境界。
‘道’為最高境界。
何謂之‘道’?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 聽起來很繞口,也許是現代繞口令的鼻祖吧。以現階段的研究成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道’是可以被表達的,但卻不是尋常方法可以表述的。我自己還有一層理解,即:‘道’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但卻不是因循平常途徑簡單地就能實現的。
文字可以表述 ‘道’,但文字一旦形成,就成為固定有局限的東西,就會與‘道’偏離。照片可以反映物體,但再高的分辨率逐級放大以後,你看到的也隻是馬賽克或像素點。高等數學用導數、微分方程描述曲線,然而△再小,方程也隻是無限接近,而並非曲線本身。
關於描述,佛家也有這樣一個典故。
無盡藏尼問六祖惠能:我研究<涅槃經>多年,馬上就要博士畢業了,卻還有多處不甚安得死蛋,Can you help me?
六祖惠能:我是文盲,不識字,請把經文念來聽聽,或許在下能略解其中深意。
無盡藏尼詫異:有沒有搞錯?你連文字都不認識,何以當博導?又如何能理解到經中的真理呢?
六祖惠能笑了笑:煩請告訴我月亮在哪裏?
無盡藏尼雖不解其意,也隻得用手指向天邊的彎月:look!
六祖惠能:三克油。真理就像明月,文字就像手指。通過手指可以找到明月,然而手指並不是明月本身,既找到明月,便可以不再理會手指。其實觀月也並非必須通過手指呀!
文字可以描述真理,但卻不是真理本身,也不是描述與探索真理的唯一途徑。就像中文英文甚至用中文表達的英文都可以表述同一個東西一樣。

那麽到底什麽是‘道’?
老子說,道先天地而生。
老子說,我分明看見了道,但卻無法描繪形容。
老子都無法形容,以我目前的智慧,姑且隻能把‘道’理解為符合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真理的一個具像。僅供叁考,就當作八戒的一根手指罷。

道法自然。道的境界,也就是順應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返樸歸真之自然的境界。有道無道,得道失道,都說的是能否順應 ‘道’這一規律.是以合於道的人,被稱作有道之人。處於道德的最高層次。然而因其合於道,所以必不彰顯於市,不為常人所知。

第二個境界即 ‘德’。
‘德’分兩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說有德的人在做合於德的行為處世時,心中並沒有要做道德高人的念頭,這樣的 ‘德’才為上乘,這其實已接近 ‘道’了。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則是說,念念不忘要做道德高人,因此做有德之事,行善積德,雖也是值得讚美的。但因心中有了念頭,即有偏離於 ‘德’的本質,境界就有些低了。厚德載物,大地默默地承載著萬物而無所求,這樣的德不可謂不厚哇!德,還體現在對朋友與對敵人、對弱小與對強大的一視同仁上。以德報怨,便是例證。
“我們要以德服人”,廣東十大傑出青年方世玉的老丈人,廣東財富五十強之一雷老虎如是說。

第三個境界即 ‘仁’。
‘仁’,常與慈、愛相伴,多是以強勢的姿態出現的。君王之對臣民,父母之對子女,醫生之對患者。才可施以仁愛。
華佗同學見自己千辛萬苦救治的傷兵一康複即被派到戰場送死,非常鬱悶,對曹操說,這太殘忍了!曹操同學言道,先生隻想著救一名士卒,卻不知我打勝仗後可以令天下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先生不過婦人之仁罷了!這就是‘丈夫之仁與婦人之仁之辯’,這場三國大專辯論會其實比在電腦上玩紙牌還無聊之極,不過是一個君主與一個醫生施 ‘仁’的對象不同,則立場不同罷了。
可見,‘仁’是講立場的,不同的 ‘仁’之間是可能有矛盾存在的。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可見, ‘仁’與名譽也有著絲絲縷縷的聯係。
所以說,‘仁’的境界較之‘德’是要低了一些的。但即便如此,隻要是真正的 ‘仁’,仍可認為是發自本心而不求回報的。

第四個境界即 ‘義’。
‘義’又有大與小之分,鐵肩擔道義,是為大義。桃園三結義,是為小義。
大義,是自發的以一種高尚的準則與境界來約束自己,雖是自我約束,但也多少有些不是發自本心的成份。大義凜然,慷慨就義,是出於自然的本心願意去死嗎?當然不是,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義者也!一個 ‘舍’字,道出了其中的真意。
小義,可以粗略的理解為義氣,是惺惺相惜的平等群體的結盟關係,一旦結義,便形成命運共同體,不願同年同月生,但願同年同月死。為義可以舍去生命,為義可以兩肋插刀。然而,義是相互的,而不是單方麵無條件的,假使有一方有所背棄,便可能恩斷義絕,甚至拔刀相向了。宋江哥哥仗義疏財,江湖人送網名 ‘及時雨’,可見‘義’與名譽的聯係更甚於‘仁’多矣!
由此不難看出, ‘義’較之‘仁’的確是又差了一層。

第五個境界即 ‘禮’。
孔子演禮,乃古代之‘禮’,主要為國家的禮法製度層麵。現在的 ‘禮’多指禮儀、禮節、禮貌。然而不論古 ‘禮’還是今 ‘禮’,都是形式多於實質的。隻要表麵恭謹尊重,禮數周到即可,而不要求必須心口如一。
古代的中國是禮儀之邦,而現代,注重禮節卻以日本為最。日本人來訪,必是滿臉虔誠的深鞠一躬,然而他心裏在想什麽你卻無法探知。也許第二天便端了刺刀破門而入也未必不可能。
這便是禮,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

第六個境界即 ‘智’。
‘智’在道德範疇,即表現為理智,明事理。也就是對事物能有客觀清醒的認識與判斷。這在道德要求中已屬低層次。你可以無道,無德,不仁,不義,甚至無禮,但卻不能不‘智’。
不明事理,利令智昏,相伴的往往是鋌而走險,乃至墜入無底深淵。

第七個境界即 ‘信’。
這也是道德境界的最低層次, ‘信’即誠信,信用。古人講究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信,也即道德底線。比如向別人借了錢,即使你已不 ‘智’,利令智昏,不再想還錢,但是隻要你還守承諾,講信用,你也不得不還。還了,即使勉強,你仍能留在道德人群之中。

道德的這七層境界,道與德最高,仁、義、禮、智逐層次之,而以信為最低。這也是老子總結的道德社會的七層境界,合於道與德的社會形態為最高境界,而以靠信來約束人們行為的社會形態為最低。

若信之不存,又何如?
八戒以為,信之下,即為法。當道德已不足以約束社會時,唯有以強力麵貌出現的完善的法製,才能取代之。依法治國的社會即為法製社會,然而其與道德已相去遠矣!

今之世,信已不存,法尤未立。 欲安身立命於斯, 我輩又當何從何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陰陰的天 回複 悄悄話 不能指導實際問題的,全部都是空話廢話.
佛教就是一個字: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