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上海的小孩將風箏叫作“鷂子”,現在這個名詞聽起來有點刺耳。那時候放風箏可是哥哥他們一幫男孩子最喜愛的戶外活動呢! 小時候商店裏沒有風箏賣,男孩子都是自己動手製作。
也不知哥哥從哪裏弄來細竹條,那就是風箏的骨架,然後用紙和漿糊將風箏做成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形狀是每次放飛後都會改變的,因為他想試驗哪種形狀飛得最高,穩定性最好。
風箏主體糊好後,風箏四隻角上由四根線,將風箏可以提起來。 它們長度是最關鍵的,直接影響到風箏的迎風角度, 好象風帆船的道理。
最後加尾巴,尾巴也是紙接起來的,它們的長度和重量很有講究,主要就是幫助風箏平衡,不至於在空中翻跟頭, 哥哥一會兒用牛皮紙,一會兒用普通紙, 時不時地要加以調整。
媽媽給哥哥貢獻了好幾團粗棉線,哥哥用一個鐵罐子當線筒,將粗棉線都繞在線筒上, 一隻風箏就準備放飛了!
有時我也幫哥哥雙手舉著風箏,聽他一聲令下:"放",我必需鬆手,哥哥就邊跑邊放線。風箏不是每次都能上天的,有時不幸卡在樹上,電線杆上,或者是因為做得不平衡,還沒飛一會兒就一頭倒栽下來, 這還不是最慘的,如果線斷了,那就明白"斷了線的風箏"是怎麽回事了。總之,失敗是成功之母,哥哥對他的風箏有無限的耐心!
有一次哥哥興衝衝地告訴我:妹妹,我今天的風箏放到雲裏去啦!
我問他:你怎麽知道放到雲裏去啦?
他回答說:收回風箏後發現它濕掉了。
我也不知他說的是真是假,總之非常佩服哥哥!
現在每次在Costco看到賣各種漂亮的風箏,就感歎現在的小孩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