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羨慕這個丁之才.我第一次知道王叔暉先生也是大概八十年代。放暑假時抱著電視不撒手,晚上一兩點種的時候在中央台看到一個關於王先生的紀錄片。有一個鏡頭至今還在記憶裏:她不停地墩著家裏的水泥地麵。地麵已經是光可鑒人了。好像她總是一個人,孤孤單單的留者短發的普通小老太太。在這個片子裏,她也沒怎麽說話,好像還總在回避鏡頭。可是再看看她筆下風流美妙兒的人兒啊,真是讓人感歎,內心裏她得是個多麽浪漫多情婉柔的女人啊。上高中時正是掛曆正火的時侯,很多名車人體藝術的掛曆可以賣到上百。居然在處理堆中發現她的《西廂記》,時價3大圓。哭的心都有了。趕緊搶回家,家人也都是愛不釋手。
轉:□丁之才連環畫《西廂記》賞析
我的書櫥裏,有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西廂記》,於1979年2月第2次印刷,24開本,比一般“小人書”大些,購得此書至今已有27年,我一直將其視為珍本收藏,不時翻閱。 這本《西廂記》是我國著名女畫家王叔暉所繪。全書以128幅構圖嚴謹的畫麵,通過流暢的墨線,把繪畫和戲曲舞台上表現手法巧妙結合起來,生動地刻畫了主人公崔鶯鶯、紅娘和書生張生的藝術形象。如第9幅精心刻畫鶯鶯回眸張生的神情,表現了二人互相愛慕之情;又如第106幅鶯鶯略微揮袖拂麵的動態,與張生、紅娘的心情相呼應,烘托了封建時代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向往幸福生活的願望。可謂幅幅動人,環環相扣,情滿畫麵,把戲曲的跌宕起伏、人物動態表現手法有機結合在畫幅中。在繪畫方麵,采用傳統工筆白描畫法,人物麵部、發髻繪製精巧、線條疏密有致,尤其是細膩地描繪眼神、嘴角的豐富變化,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見畫家無處不在吸取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法。觀賞之中,覺得幅幅皆為精品,且又可獨立成章。畫家曾從這本連環畫中選出“驚豔、聽琴、佳期、長亭”四幅畫麵,加工成工筆重彩,為郵政部門於1983年發行一套《西廂記》郵票所用。傳統繪畫和古典戲曲在這本連環畫中結合得如此和諧,確是典範之作,給予欣賞者以健康高雅的情操陶冶,從中獲得美妙的藝術享受。
補充:王叔暉先生(1912—1985)字鬱芬,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後定居北京,是我國現代著名女畫家,擅長中國工筆重彩人物畫、連環畫。她自幼喜歡繪畫,十五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先後師從吳鏡汀、徐燕孫、吳光宇等名家學習中國花鳥畫與人物畫。同時她還精研傳統技法,在眾多曆代名家中,仇英、陳老蓮、改琦對她的影響最大。作畫題材以古代仕女為主,其作品有連環畫《西廂記》、《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台》、《生死牌》、《楊門女將》,單幅人物畫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蘭等,晚年以《紅樓夢》人物創作為主。連環畫《西廂記》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評獎一等獎 。王叔暉先生生前為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曾任中國美協理事等職。
前幾年出的人美畫庫有她一本《趙夢桃》,我回國時候買了好幾本。看王叔暉畫紡織女工勞動模範,總想起一張馬連良扮演修十三陵水庫老大爺的劇照。潔身自好王叔暉,“小我”也是沒法維持。
可惜她沒有畫過《紅樓夢》連環畫,隻畫過一組重彩。一提王叔暉,我眼前就老是那個黛玉的樣子。
那篇文章實在小兒書世界上找到的。你搜google就能找到。
我也特崇拜王叔暉,也寫過一個感想,同好交流,見笑了: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07&postID=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