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女孩不喜歡我說她是學霸(小女生嘛,大概覺得學霸不酷,更怕發展成"滅絕師太"吧),但她確實是。小時候學小語種,曾去歐洲做交換生;大了覺得美國視野更開闊,就申請來美國讀本科。順利爬藤不說,還學英美文學,這個選擇真讓我佩服。英語對她而言,不僅不是母語,而且是"二外"哎~~
我們一起聊到了哥大最近發生的"撕姓名牌”事件。大家可能都有所聞,春節前後,哥大好幾座宿舍樓很多中國學生貼在門上的拚音名牌被人一一撕下。如果僅僅發生在一座樓,可能會想到是某個學生的惡作劇,或對某一小群體的不滿,可肇事者不辭辛苦地跑了好幾座宿舍,而且對語言學頗有研究,撕去的都是純正漢語拚音的名牌(比如韓國學生的名字是拚法不同,就沒有遭殃)。這個發泄不滿的受體就非常明顯了。
事後中國學生們的反應我覺得可圈可點。哥大校報刊登了二年級學生嚴(閻)呼和的文章"Say My Name",寫得有理有節。Facebook上即刻貼出同名錄像,心平氣和地傳達了信息(YouTube上也有)。很多媒體和網站最近也諸多報導。
嚴同學的文章在此:
http://columbiaspectator.com/opinion/2017/02/03/say-my-name/
我覺得最令人欣慰的是,事後很多用了英文名字而"幸免"的華人學生也齊齊發聲,而不是暗自喘口氣"哎呀,幸好我用的英文名"。小姑娘說她有ABC同學也支持說:雖然我生來就用英文名,但如果名牌是last name,我可能也是被撕的對象。於是,大家站在一起反對這種”仇外"(Xenophobia)行為。
年輕的他們在這個自由的國度走出了傳統上"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狹隘思維。讚!
***** 我的小朋友2/18給我轉了Undergraduate Dean給哥大全體本科生的公開郵件。應該是很好的進展。希望很快就有定論。*****
對於英文名字,我和很多人想法一樣,如果太難念了,給自己起個英文名不是什麽大事。我的名字以X開頭,於是在公司給自己加了一個middle name,但我桌上擺著中文拚音的名牌,同事們時常來練練舌頭。我兒子小學一直用Z開頭的雙字名字。他可能武俠書看多了,堅持"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結果成天被人問發音,高中時堅持不住就drop了中間一個字而僅用"chen”,於是老師同學和他自己都鬆了一口氣。
由此想到常年來一直存在的話題,比如隱形歧視、玻璃天花板、文化的共存和通融......都是見仁見智眾口難調,也不是一兩句可以說清的。麵對升學、就業、提升、拓展業務等方麵,存在利益關係,很多時候很難絕對公正而不排外。作為老留的一員,我走到今天,一是感恩:感謝這個國家給予兩手空空的窮學生(我)各種奮鬥的可能和機會;二是自豪,真的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日見起色,支持家庭養育孩子,做到工作生活安定平穩,並有少許富餘財力和精力回饋社會。我知道自己在美國起步晚,加上起步時的種種艱難,事業生活沒有達到自己的潛力,但並沒有不平衡的感覺。換句話說,自己的期望值已經調低了,從而安之若素。
但今年初去德州度假遇到的一件不愉快的事,讓我知道"無事生非"的含義。話說我們深度遊走鄉間小路,到達一個巴掌大的小鎮,我下車想拍一個別致的路燈,遇到三四個中年男女,擦肩而過的時候一個女的看似不經意地對著我說粗話(不是簡單的四字經,而是更不堪的)。他們不是無業遊民下三濫,是穿著體麵的旅遊者(那裏有不少德州本土的遊客),看著是中產階級。在我一楞的時候他們已經遠去。不能不顧安全追上去和他們對罵不是?狗寶還在車裏呢。我隻能在假想中上演西部片,策馬揚鞭追將上去,並拔出大腿綁帶上的手槍......現在提起這個和撕名牌異曲同工之事,在這裏和大家思考交流一下應該不無積極意義。
這種赤裸裸地看臉、看名字的惡意挑釁,除了用Xenophobia,我不知道如何解釋。
我由此想到下一代麵臨的挑戰。總有家長說:孩子在這裏生長,還不比我們遊刃有餘?還有家長說:我們哪裏管得了孩子?他們的路都靠他們自己。
不無道理,我以前也這麽想。後來孩子大了,接觸的麵寬了,我覺得我們家長還真的要正視他們的麵臨的挑戰和困難,鼓勵他們除了和我們一樣做模範族裔之外,更多地做些什麽。也可以想想是不是有自己可以盡力的地方。這種看臉罵人、看名字撕牌的事件雖然偶然,但不是不會發酵。
我覺得可以想一想和做一做的(歡迎大家補充交流):
1. 家長自己多關注社會並回饋社會。
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如果家長多關注社會的政治經濟各個方麵,多和孩子交流,應該可以加強孩子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多回饋社會,帶著孩子參加公益;同時,不惹事也不怕事,遇到需要發聲的時候不沉默,也是培養孩子公義心的一個好渠道。
如果有人說我就是要我的小孩一心隻讀聖賢書,少參與少惹事,也無可厚非。但至少,如果自己的名牌沒有被撕,自己的反應不是慶幸不是偷著樂。基本的公義之心還是要給小孩言傳身教的。我認為。
2. 爭取讓自己或下一代多多發聲
每個族群都希望有一些強有力的代言人出頭露麵,這個在民主社會至關重要。網上也有不少討論,倡導家長鼓勵孩子從事政治、法律、傳媒、公益等行業。
我們家長自己從小事做起,積極參與居住地的有關事情,其實也是很好的曆練,對孩子也不無鼓勵作用。其實社區裏學校裏這樣的事情特別多,就看你願不願意參與。比如多年前我們附近街上考慮立一個stop sign,都要討論要聽證。鄰居太太約我去,我花了好幾個晚上去開會。當時想法很簡單,不想讓小孩覺得我甘做局外人,怕他長大有樣學樣。當然我不是說這個雞毛蒜皮就是“發聲"了,但如果每個人對每個小事都一推了之,參與感就越來越淡化。
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跳到去競選議員,但從小事做起,集腋成裘,總是好的。
3. 不過份強調獨自奮鬥,鼓勵孩子利用社會資源。
我們老留一代一般都會慶幸自己出國了人際關係簡單。在這裏做技術或基層中層管理,也確實不用涉及太多政治手段。
但同時,如果我說美國networking不重要,拚爹拚關係不存在,個人打拚就可以平趟學界或職場,大家都會同意這是個笑話。
小孩上大學時,每隔一個月就會去學校看看他。蒙他不嫌棄家長落伍,常常帶著一起參加學校各種活動,並和他的各路同學老師朋友室友相聚閑聊,近距離接觸了很多年輕學生,知道點他們為謀求好前途的種種努力。遇到的基本都是政治、傳媒、公關、公共事務等專業的學生,很多家裏都在相關行業的,甚至是大佬。記得有一次說到某個女生家境很好,倒是挺樸素的,常常在平價店買衣服什麽的。另一個孩子淡淡地說:"她不需要。她的last name就是名牌。"
這事給我印象很深,至今記得那個場景。從那時起,我就再也不叨叨自己單打獨鬥的"輝煌曆史"了。情況不一樣,期望值也不一樣。要體諒我們的下一代和”拚爹"的同學一起"拚命"的辛苦。(當然專業和領域也又關係,電腦奇才或醫科高材生也許好些,這種壓力少些。)
我們可以鼓勵他們正麵地利用network。十年二十年後,說不定原先的同學朋友就可以一起做點什麽事情。同時,我們家長對於孩子們來說也是資源。他們不必像我們當年那樣有奶便是娘,隨便什麽學校給獎學金就去、什麽專業好找工作就改行。他們選擇專業不必過多考慮市場,追自己的夢,家在這裏愛在這裏。不敢說"金主在這裏",但如果真的需要,在孩子起步階段扶一把也是應該的。
隨便想想,隨便寫寫。謝謝看貼,歡迎交流。
“要體諒我們的下一代和”拚爹"的同學一起"拚命"的辛苦。” -- 說的是。難怪連老一輩傳統上也有講培養下一代得先培養自己。為人父母以後覺得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太對了。
再次感謝!我發在"人到中年"的。
好,聽你的意見,以後辛苦寫了,就一稿多投,多發幾個相關論壇。
真心喜歡你用這種溫和的口氣講道理。手機上讀了一篇,回家又讀了一篇。
同意你說的年輕一代的資源比我們這一代好多了,要學會利用。
這篇不上城頭可惜了,以後有機會湊熱鬧你發去論壇吧。
多謝。嗯,我其實也希望大家多多看到這篇並一起討論。結果好像上麵那篇元宵節的菜更受歡迎~~寫點啥好吃的,一搞就是好幾千點擊。
我們一起多思考多努力多保護自己,是不是?
謝謝!真心覺得中國同學們做得很不錯!也真心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可以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地更多地做點什麽,打破埋頭拉車不看路的所謂”模範形象",並抵製這些惡意的行為。
這次受害的基本是國際生(小留),他們發聲維護自己並堅持訴求。其實,他們很多隻是短暫求學,而我們家長(老留)和我們的孩子們是長期生活在這裏的,我們其實更應該多做努力,抵製類似的仇外行為。是不是這樣呢?
三點說得都好。以前不懂,現在正在學。
你在德州遇到的我怕會越來越多。三十多年,現在的社會環境是對華人最不利的時候,希望不會繼續惡化。
謝謝鼓勵。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