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痛風症的中醫治療

(2005-01-03 18:30:25) 下一個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痛風是人體對普林的代謝失調或尿酸的排泄減少,造成血中尿酸增加,尿酸結晶沉澱在關節中,而促使關節發炎腫痛。典型的患者是中年男性,在夜間睡眠時因為下肢關節的劇烈疼痛而驚醒,發病的關節有明顯的發熱、發紅與腫脹,而以大腳趾關節為最常侵犯的部位。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痛風是屬於中醫「痹證」、「白虎曆節風」的範圍,而過多的尿酸則是一種不該有的「痰濁」、「濕濁」,是以中醫認為原發性痛風的主因在於先天性的脾腎功能失調:脾的運化功能有缺陷,所以痰濁內生;腎分清泌濁的功能失調,則濕濁排泄量少緩慢,以致痰濁內生。此時如果又酗酒暴食、勞倦過度或關節遭受外傷,則會促使痰濁流注於關節、肌肉,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風關節炎。   治療   在治療上,西醫常用秋水仙堿、消炎鎮痛劑以及抑製尿酸生成的藥物來處理痛風病人,基本上療效不錯,但是過敏體質及腸胃不適的副作用頗為常見。事實上,中醫也有許多方藥可以處理痛風,像是急性的痛風關節炎發作,可依病情選用當歸拈痛湯、上中下通用痛風丸、白虎加桂枝湯或四妙丸等,通常可取得不錯的療效。   另有一類痛風病人是屬於虛胖水腫的體質,亦即是肥胖而肌肉鬆軟,易流汗、常疲勞、常感腰以下沉重,甚至勞累後即出現下肢水腫,這類病人可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來控製尿酸,也多少能達到減重及改善疲勞的效果。而研究文獻也指出,土茯苓、萆薢可降低血中尿酸濃度,薏苡仁、澤瀉、車前子、大腹皮、茯苓皮等中藥則有助於尿酸的排泄,這些藥物經過適當的配伍後,可用於痛風的間歇期來降低尿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