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明性 ZT
(2005-01-03 19:07:04)
下一個
心之明性(講於克萊蒙特學院)
--------from 慈悲與智見-達賴喇嘛北美開示錄
我們必須有保持良好態度的習慣,但我們生起瞠恨等煩惱的習氣,在這一方麵構成很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必須認清各種煩惱,予以迎頭痛擊。若能逐漸習慣於控製自己不良的態度,那麽即使是常發脾氣的人,過不了幾年也可能變得心平氣和了。
有人覺得,你若不任心隨意遊蕩,而予以控製,即使喪失獨立自主。其實不然;如果你的心走正路,那就表示你已經獨立自主了。但是,如果你的心走邪路,那就必須予以控製。可能盡除煩惱,還是隻能壓製?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心的常性是淨光,所以煩惱非心本性所具;煩惱是外來的、暫時的、可以除去的。從究極的觀點來看,心性即是無自性。
假若瞠恨等煩惱為心本性所具,那麽心自始就該懷恨,因為其性如此。然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隻在某種情況下,我們才會發脾氣,若無這類情況,我們的脾氣就發不起來。這顯示出瞠恨之性與心性不同,雖然深一層講,二者皆為意識,都有明性與知性。
在靠什麽情況瞠恨才能生起呢?瞠恨之起由於我們畫蛇添足,把本無可惡或不良加在現象上。基於此,我們乃對違反我們意願的發起脾氣來。所以說,瞠心沒有確實根據。愛心則有。有確實根據的心態若與沒有確實根據的心態相競爭,時間一久,有確實根據者必定獲勝。
因此,你若能長期保持有確實根據的良好心態,習以為常,則沒有確實根據的不良心態就會逐漸減退。體能訓練,例如跳高,是以肉身為本,因此能跳的高度有其極限。但心體唯明唯知,故以心為修行之本時,即可靠逐步熟習而無限發展有益的心態。
我們自己都知道,心能記憶很多事物;一件又一件,能記住很多。我們現在之所以未能記得那麽多,乃是因為我們使用的隻是意識的粗劣層麵;如果我們使用意識的精細層麵,我們就能記得很多。
依心而有的品性,也能無限增長。多用對治煩惱的心態,不良心態就會相對減少,終至完全消滅。所以說,我們既有其性唯明唯知之心,我們就皆具成佛所需要的本質。
佛教的一項基本論點是,心之本體唯明唯知,由此可見此心終將無所不知。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此一論點支持良好心態可無限發展的主張。
就日常修行來說,認清心的常性而轉注之,極為有益。心性之所以難認,可說是由於我們自己的概念為障。因此,我們首先要不想過去,不念未來;讓心自然運作,不為概念所蔽。任心自在而觀之。起初這很難做到,因你尚未熟悉此法,但遲早心會像清水一般出現。這時你應跟住此無造作之心,不要起念。
修行此法,最好是在清晨,那時你心已醒,並且清明,而你的感官尚未充分運作。前晚食不過量,睡不過久,也有助益;這樣次晨你的心會更輕鬆、更敏銳。如是漸修,心會越來越穩定;注意與記憶會越來越明確。
看看這個修法是否可是使你的心整天都更靈敏。就暫時的利益而言,你的思想會平靜。隨著記憶力的增強,由於注意力的增強,你能逐漸發展出天眼通。就長期的利益而言,由於你的心更加靈敏銳利,你可隨意用之於任何方麵。
你若能每天修一修禪,把散亂之心收回,集於內在一點,那是非常有意的。在善惡等相對概念中打滾的思想可以得到休息。在無相對概念的境界中定一定神,休息一下,可有短期度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