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複王醫生另一個關於老北京照片的問題。。。。

(2007-02-07 13:23:42) 下一個
王醫生,

您的另一照片(見下附圖)經查證是北京柵欄修道院教堂和修道院,也叫北京馬尾溝教堂(內有外國傳教士公墓)。現教堂早已拆掉,圖中的“口字樓”還在。轉貼一則馬尾溝教堂的說明貼如下:馬尾溝教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大街6號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暨北京行政學院)院內。馬尾溝教堂又名石門教堂、法國教堂、聖母修道院、致命聖教堂等。馬尾溝教堂的所在地曾經是歐洲傳教士在北京的公共墓地,後在在此興建教堂,此後還曾經在這裏設立了專門培養高級神職人員的神學院——文聲學院,現在中國大陸著名的葡萄酒品牌龍徽也是誕生在馬尾溝教堂的地下酒窖。馬尾溝教堂所在地在明朝中後期曾經是一位楊姓太監的別墅,民間俗稱柵欄別墅。萬曆年間,楊姓太監因事入獄,他為了保存這所別墅不被官府沒收,遂將別墅改建為專門供奉地藏王菩薩的仁恩寺,據史料記載,當時為了建設仁恩寺,楊姓太監共花費了四萬隻金條,但這仍然沒能阻止官府沒收這塊土地。沒收後的柵欄別墅被稱作柵欄官地。

萬曆三十八年來自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逝世,明神宗皇帝特別降旨將柵欄官地賜予利瑪竇作為墓地,從此柵欄官地改名柵欄墓地。自從利瑪竇之後,湯若望、南懷仁、郎世寧等在華傳教士均葬於柵欄墓地,前前後後共有數百位傳教士安葬於此。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中國北方掀起了排斥洋教的浪潮。在這次運動中,柵欄墓地被毀,傳教士的墓穴被掘開,墓碑被破壞。事後根據《辛醜條約》的約定,清政府斥資萬兩白銀於1903年在柵欄墓地修建致命聖教堂,並將在義和團運動中散落的教士墓碑鑲嵌在教堂牆體中,致命聖教堂即馬尾溝教堂。因教堂前有石牌坊因而又被稱作石門教堂。

此後,馬尾溝教堂不斷擴建,除教堂主體建築外,還興建了口字樓、東西平房和山字樓等附屬建築。口字樓和山字樓的名字取自其建築平麵,最初將府佑街的法國聖母會和修道院遷來安置在這兩棟樓中,後來山字樓被劉克明神甫買下興辦文聲學院,口字樓繼續作為聖母修道院。馬尾溝教堂的文聲學院曾經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神學院之一,培養了大量本土神職人員,現任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教傅鐵山便是畢業於此。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整個馬尾溝教堂和柵欄墓地均被日軍占領,教士被遣散,文聲學院的學生流落社會,馬尾溝教堂開始衰落。

1949年後,馬尾溝教堂的外國教士離開中國,整個教堂由中國教會人士管理。1954年,教會將山字樓和口字樓出售給中共北京市委,兩座樓被用作北京市委黨校的食堂和職工宿舍,1958年教會將馬尾溝教堂和整個柵欄墓地無償贈與北京市委,1973年教堂建築被拆除建食堂,從此馬尾溝教堂作為一處宗教建築,徹底從北京的地圖上消失了。

文化大革命期間,馬尾溝教堂和柵欄墓地遭到破壞,利瑪竇等人的墓碑被埋入地下,教堂牆壁上鑲嵌的教士墓碑被砸毀散落各處,市委黨校院內處於一片混亂的狀態。

1978年,應意大利政府的要求,北京市重新修繕了利瑪竇等人的墓地,將他們的墓碑挖掘出土,重新樹立,其中文物工作者還特別將利瑪竇碑陽文字磨平照原樣重新鐫刻,並依樣砌上青磚邊框和白色玫瑰花邊;1984年,北京市委黨校又重新收集了散落院內各處的傳教士墓碑,集中豎立於利馬竇等人小墓園的東側,一定程度上恢複了柵欄墓地;1994年,又重新修建了墓園南門,人稱小石門;2003年,文物部門對口字樓進行了加固和修繕。但馬尾溝教堂的主體建築沒有獲得複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