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新老上海:七寶古鎮一日

(2007-02-02 17:59:48) 下一個
<><><>
<><><>





新老上海:七寶古鎮一日









七寶位於上海西麵的閔行區。有道是看上海,百年看外灘、千年看七寶。





七寶也是以寺廟命名的眾多城鎮的一例。七寶教寺宋朝從鬆江遷廟,把名字帶了過來。








七寶寺和它的七層寶塔(資料照片)





七寶寺,原來是晉代“雲間二陸”陸機、陸雲二兄弟在華亭(今上海鬆江區)研讀的陸寶院,“華亭鶴唳”後成陸寶庵。方言中陸、六相通,故又名六寶庵。相傳五代十國時,吳越王之妃愛用金粉在藍色綃紙上,以工楷抄寫經文。《妙法蓮花經》是她花了5年時間抄成的精品,深得吳越王的喜愛。有一年,吳越王途經七寶時,見到鎮內陸寶庵梵音清越、香火繚繞,便找人詢問庵名。由於當地方言“陸”和“六”同音,他誤將陸寶庵聽作六寶庵,不無遺憾地認為,佛教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真珠七寶,此庵名為六寶,似乎不夠完美,於是便將這部《妙法蓮花經》賜給了陸寶庵,說了句“此亦一寶也”,遂改名七寶寺。





有史可查是可貴。查完了覺得怎麽太多誤會加巧合,現實得可惡。於是忍不住想聽故事。據說七寶的名字其實是指當地藏有的“七件寶”,指:玉筷、玉斧、飛來佛、古銀杏、金字蓮花經、、金雞、氽來鍾。每件寶貝可都來曆不凡的... 。 嗬嗬,過把癮。





現實中遊七寶,就是去遊玩2000年後重建的七寶古鎮。作為旅遊景點的七寶古鎮,上海人叫七寶老街。下車走到老街,便看見新建的牌坊和忙著拍照的人群。








七寶古鎮牌樓





拍完牌樓,突然發現廣場的一角有個做生意的:








爆炒米花在裝爆好的年糕片





剛因為看著新造的樓台有點不舒坦的心情,被爆炒米花人一下子搞好了。





塘橋是七寶最著名的橋,建於明朝。天氣不錯,發現橋頭兩邊的柳樹還掛著綠葉。






橫跨蒲匯塘的塘橋據稱是上海最大的石橋了





橋柱兩邊的對聯:



東南三泖綠水源流長,西北九峰青山氣勢幽。

揚柳披煙看帆影如畫,鵓鴣喚雨聽櫓聲似歌





去的這天,天幫忙,難得初冬好天氣。熙熙攘攘的遊人紛至遝來。










水碼頭的蒲溪坊。縱貫七寶的蒲匯塘和河上的船隻曾經是七寶通向各地的主要交通樞紐。如今的這些蓬船是供遊人轉圈子的。船是那種搖櫓的船,勾畫出七寶江南水鄉的曆史背景,也勾起我當年來這裏踏青的些許回憶。大概因為旅遊是副業,駕船的多是婦女和老人。










廣場另一側的戲台










七寶出酒,而且是江南不多見的白酒。七寶大曲的名字在上海的油醬店裏幾乎就是燒酒的代名詞。










七寶之所以釀白酒,和它居民的移民背景有關。追根尋源(ZT),從後漢始,蒲匯塘兩岸已經形成了一片農業區域,初始階段的人口相對偏少,但這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吸引了大批外來移民進入這片區域進行開墾。南宋期間,大量的北方人湧入南方,為南、北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機。從後漢到北宋,七寶的形成與發展,其中必然包括人員的遷移在內。七寶的“馬”姓居民較多,而且在明代七寶地區就建有清真寺。... 可以證明,七寶的這些回族肯定是從西北遷移到這裏的。另外,從七寶的幾個大姓來看,如李姓,楊姓,徐姓,張姓,在百家姓源上都是北方的漢民族。由此看來,七寶鎮最早的居民大多是從北方遷移過來的。... 地域方麵的因素主要體現在整個七寶區域地勢偏高,不適宜種植水稻,這就給生產黃酒帶來了製約。黃酒的生產原料以大米為主,如果從其它地區運來大米,勢必成本偏高。而高梁等製作白酒的原料在七寶地區就可以種植。同時,避開了江南生產黃酒的一統局麵。在七寶生產白酒,獨一無二,從中也可見當時七寶商人的聰明之舉。





除了酒,少不了有吃。去過七寶的,一定知道這個:








海棠糕





七寶的特色還有 -- 紮肉










白切和紅燒的小羊肉










七寶方糕










還有不勝數的其他吃食如:糟肉、熏癩蛤蟆、農家菜鹵蛋、農家拆蹄、糟魚、團子、粽子等










沿街的小吃林林總總,盡管不敢亂吃,看看也遐意。










真正餓了,塘橋橋頭的七寶老飯店,是個去處










吃過飯散步河邊,記得小時候來時,這裏是很熱鬧的農貿市場。現在這裏是一字排開的手工藝鋪子。這個是泥人張










老街上開了不少特色店家。象這個專賣蠟染的店










挺傳神的這個










少不了也有掛羊頭賣狗肉的象這個,嗬嗬










不知這天的擁擠實在是有點過火,還是到底有那麽點不習慣了,於是










拐進這條夾在茶館間的小巷。










七寶的茶館裏經常是帶說書的,不過給擠怕了,沒聽書的心情。沿著清靜的小巷走著,眼前一亮,原來不覺中走到了被齊白石譽之為“泥塑之神手” - 張充仁的紀念館。








看過比利時埃爾熱(Hergé)動畫係列《丁丁曆險記》(Les Aventures de Tintin et Milou)的,應該記得主人公丁丁有個叫張充仁的中國朋友吧?這就是他了。





張充仁長於水彩、油畫和雕塑,可算是中國20世紀藝術巨匠。張家祖籍七寶,張充仁1907年出生於今日徐家匯附近一個普通平民家庭。父親是木雕藝人、母親是繡女。這也是當時七寶的特色,一個鎮子上,佛、道、清真、天主諸教並行。張家是家傳的天主教徒。








四歲母親去世後,他父親將他送到土山灣孤兒院學校開始習畫。八歲進天主教的類思小學,同時跟田中德校長學畫。畢業後跟愛爾蘭輔理修士安敬齋(F. Enry)學習珂羅版照相製作。張充仁1931年到比利時留學,結識了《丁丁》的作者埃爾熱。學成後遊曆歐洲諸國從事創作。日本侵華時,張回國參加救亡運動。創作了頗有影響的雕塑代表作《戀愛與責任》。1949年後陸續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交通大學等學校任教並任上海油畫雕塑院名譽院長。80年代受邀訪問法國並加入法國國籍。1998年病逝於巴黎。張充仁1985年受邀塑就的手模,至今與羅丹和畢加索兩人的手模並存於巴黎藝術館。西樣藝術界對他才藝的推崇由此可見一斑。



想多了解張充仁的,建議讀一讀這篇序文。紀念館裏兩張照片是偷拍的,不過還是給監視到了。管理人員上來說話,我解釋說不過想留個紀念。說到我們笑了起來,他接著就給我介紹了一番。





張充仁紀念館內共有雕塑作品29件,水彩畫28幅,油畫6幅等。分在“藝壇起步”、“東方英才”、“畫室生涯”、“雕塑春秋”、“晚霞絢爛”、“德藝留馨”等6個展室。紀念館對學生團體參觀免費;家長帶子女,子女免費;個人參觀收費。誰要是去七寶,一定不要錯過去看這新的一寶。





謝過紀念館的守衛,懷揣著對這樣一位前輩遊子的敬仰,離開了他一如來時靜悄悄幾無遊人的祖居。回到小巷裏,仿佛從遙遠的某處重又回到了現實中似的。










再經過塘橋,發現這裏已沒了遊人的喧囂。天色晚了,










看見塘橋背後的亭閣垂柳映在斜陽下,儼然是記憶中的水鄉景致。





想說:七寶老街修得還是真不錯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哈_哈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安靜的評論:

才知道可以回複評論,汗!

謝謝安靜斑竹
安靜 回複 悄悄話 好看, 特別喜歡這種有樸拙韻味的小鎮, 希望有機會去走走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