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闊少國外摜派頭

(2007-02-02 17:59:47) 下一個
中國闊少國外摜派頭"作"煞人

作者:伊寧 
來源:申報

伊寧,上海人,今年7月,她帶領一個“遊學團”去往英國。十天左右的領隊生活,讓她見識了所謂“富人家孩子”的恣意任性,回來後,她寫下一篇博客:“記得多年前看過一篇報道《夏令營中的較量》,講的是中日學生在國際夏令營中的迥異表現,暴露出不少中國孩子嬌氣和驕氣的問題。當時我也隻是個學生,看了文章覺得沒有共鳴,甚至認為有貶低中國學生的嫌疑。但當今年我隨隊參加遊學夏令營之後,我不得不說一句客觀的話:中國的很多孩子是被寵壞的一代。”

  “老師,你怎麽戴這樣的手表呀。”
  “購物時間太少了,我要讓我媽媽去投訴。”

  夏令營中的中國學生,永遠是衣著最鮮亮、出手最闊綽的那群,個個從頭到腳都是名牌,POLO的T恤、阿迪達斯的運動褲、耐克的球鞋已是最普通的打扮,用Gucci的背包、拖LV的箱子、戴卡蒂亞的手表的,也不在少數。
  作為領隊老師的我戴了一個Swatch的運動手表,居然被好幾個學生不屑地問:“老師,你怎麽戴這樣的手表呀。”
  對於這些學生來說,比吃比穿已是小兒科,他們比較的,是衣服的原產國,甚至是比誰出國多。
  至於隨身裝備,那就更豪華了:開通國際長途漫遊的手機、數碼相機、和DV三件套就不多介紹了,孩子們幾乎人手一個PSP、NDS等(各種新式的掌中遊戲機),走到哪裏玩到哪裏。
  沒有帶這些裝備出國的學生也毫不示弱,幹脆就在英國的商店裏花上100多英鎊(1英鎊大約相當於15元)買一個,論調就是“要比國內便宜一兩百元人民幣呀”。
  如此這般招搖後,學生們還很不在意保管自己的財物,自由活動時,就把背包隨意丟在操場上,結果成了外國小賊的目標。一場足球踢下來,好幾個背包裏的PSP全被偷走了。他們也不著急,馬上打電話給在國內的爸爸媽媽,“給我買個最新款的吧”。
  除了掌中遊戲機,丟的東西品種極豐富,數碼相機、手機、手表、錢包、車票……每天總有學生來報告這個或者那個東西丟了。幸運的,可以從學生隨手丟棄的垃圾裏或是乘坐的汽車角落裏尋回,因為多數遺失是由他們滿不在乎地隨手亂放造成的。當然,也有一些可能再也找不回了,我因此聽到了這樣一段經典對白———

  “老爸,我丟了150英鎊,身上隻有30多鎊了,不夠花了。”
  “那我叫人給你從銀行匯錢吧。”

  “這裏沒有中國銀行,我收不到的。你最好直接派人給我送來吧。”
  “爸爸公司裏的人都在德國辦事呀,不方便的。”
  “哎呀,德國離英國很近的呀,一會兒就到。我不管,你快去叫他們辦吧,再給我送200鎊,給歐元或是美元也行。”
  ……
  這些學生,買起東西來絕不心疼,1英鎊的東西在他們眼裏就是“便宜得不得了呀”,每次外出回來,都是大包小包,領隊們經常戲說,我們帶的仿佛不是遊學團而是采購團。
  有個學生得知我想買個手表時,強烈向我推薦:“老師,經過我反複比較,我向你推薦世界上買勞力士金表最便宜的地方,是在新加坡的XX。”
  有個家長給了孩子800英鎊零花錢,孩子到了英國就亂花,還買50鎊的禮物送給同學。老師說:“你怎麽這麽大方呀?”他說:“反正錢也不是我的,我媽叫我花完,不花完要不高興呢。”
  我粗略計算了一下團裏孩子們的花銷,人均購物在300英鎊到400英鎊。個別人不僅花光了自己帶的錢,還向別的同學借了“外債”。飛機一到上海,父母們早已等在機場幫他們還債。有個上海女生甚為不滿遊學團的行程安排,帶隊老師詢問原因,她竟然說:“參觀遊覽和運動的時間太多了,購物時間太少了,我要讓我媽媽去投訴。”

  “逛著逛著忘記時間了,也沒有聽到手機。”
  “他又聽不懂我在罵他。”

  不少出國旅遊的人會感歎,不文明的舉動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導致一些外國人對中國遊客不友好。遊學團中的孩子丟起臉來,絲毫不比成年人遜色。
  到英國的第一天,在去倫敦的大巴上,中國學生一路上唧唧喳喳地說個不停,他們的大嗓門令同車的其他外國遊客忍不住抱怨,也致使英國導遊多次提醒,“請保持安靜,請聽我講解”。當得知自由活動時間較少,一些孩子立即用上海話罵起了髒話,被老師製止後,還頗不以為然,說:“他又聽不懂我在罵他。”而最多見、也最難以讓人忍受的,是隨手亂丟垃圾———沒吃完的飲料瓶、隻吃了幾口的快餐盒、融化了的巧克力、嚼過的口香糖……什麽都是隨手往大巴的地上一扔。領隊老師隻能跟在後麵撿垃圾,但即便這樣,大巴仍然被嚴重汙染,尤其是翻掉的糖水,把地板弄得濕答答、粘乎乎的,大巴上的洗手間也是汙穢不堪。
  惡果就是,幾位英國司機都對中國學生沒有了好臉色。後來,每天上大巴後,外籍老師和司機的第一句話,就是聯合聲明“車內嚴禁吃任何東西”,而車上的洗手間
  也全部上了鎖,不再隨意給乘客使用。後來很多學生抱怨肚子餓或是內急,我坦白地說:“這就是不文明的後果,自作自受。”
  中國學生令外國老師和司機最深惡痛絕的,還有不守時、自由散漫、缺乏集體觀念。仍以第一天去倫敦為例,每次自由活動後,最晚回到車上的,永遠是中國學生———
  他們忙著Shopping、忙著買東西吃,因此,領隊清點上車人數的任務相當艱巨。有一天,在從倫敦返回北安普敦時,過了集合時間,就是缺人,所有人不得不在車裏等待。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兩個小時,英國的老師們都出動去尋找,就差沒有報警了。最後,4個河北孩子姍姍來遲,說是自己“逛著逛著忘記時間了,也沒有聽到手機”。這不僅僅導致了幾輛大巴上的老師、學生都在等他們,所有孩子在北安普敦的寄宿家庭,也在北安普敦的車站上苦苦等候了兩個小時。
  後來,中外老師達成一致,公布的集合時間比實際集合時間早10分鍾。另外,發車時間一到,如果有孩子不上車,那麽請他自己打車回家或是去下一個景點,大巴絕不會等他。總算,這一招發揮了些作用。
  前幾日,我們領隊聚會時,有位領隊還說到一個經典故事:有個孩子,坐英國的公共汽車時候,不肯排隊,令其他英國乘客很不滿。上了車,他又企圖逃票,一上車就往後鑽,結果,英國司機很有禮貌地請他回到車頭補票。

  “黑人家庭,我家孩子不能住!”
  “他家沒鋼琴,我們要換!”
  “他家養狗,我們還要換!”

  我認為,孩子們的言行,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縱容的結果。不少父母對孩子溺愛到了極點,甚至比孩子更挑剔。
  團裏有個孩子,對寄宿家庭本來並沒有挑剔,但在上海的父母一聽他住在黑人家庭,立即就發火了,連夜給各個領隊、團長、英方老師打電話,說非換不可,語氣也非常難聽。第二天,他們又通知在倫敦的親戚朋友加以幹預,說如果團隊不能滿足要求,就要立即讓親戚接走孩子。不得已,給他換了寄宿家庭,但到了第二個家庭裏,他們抱怨沒有鋼琴。再換,到了第三個家庭,因為他們家養狗,孩子對狗過敏,還是不滿意。最後,兜了一圈,在孩子的強烈要求下,還是回到了第一個黑人寄宿家庭。其實,這個家庭的條件相當好,家裏還居住著一起參加夏令營的高年級姐姐,雙休日時,主人安排了很豐富的周末活動,令其他孩子羨慕不已。
  在寄宿家庭的安排上,其他孩子或家長也是苛求甚多。理由五花八門———
  “同學家的花園比我家大”、“老外家3層樓加起來,也沒有我上海家裏的1層樓大”……令人啼笑皆非。
  家長對孩子放任自由,對其他人卻相當苛刻。他們會不分晝夜地給領隊打國際長途投訴,或是要求領隊特別關照自家小孩,再或者是“請老師讓XX同學給家裏打電話”。事實上,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開通了國際漫遊的手機,家長完全可以直接給孩子打電話,而且話費也不貴。
  有個家長更有意思,他多次撥打我在國內的先生的手機,要求他轉達對孩子的慰問和對領隊的要求。我先生說:“您可以直接撥打她在英國的手機。”可
  這位家長竟說:“國際長途比較貴,您反正要給您愛人打電話,就順便說一說吧。”
  於是,我在英國期間,先生每次打來電話,幾乎都要說“你們團裏XX同學的家長問你XX同學的情況”,老公成了我的半個國內助理。
  相比之下,我們團裏還有來自韓國、日本的學生,他們的家長不僅沒給孩子配國際漫遊的手機,更沒頻繁地給老師打過電話。畢竟,出國遊學也是為了鍛煉孩子,他們覺得應該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闖,我更欣賞和佩服這樣的家長。
  當然,在夏令營中,我也看到不少可愛的孩子,不少同樣在優越環境中成長,卻能保留天真爛漫和獨立自強個性的孩子,我很喜歡他們。但是,通過上述“問題”鏡頭,我希望我們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能夠警惕,也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些言重了,但富裕的家境、良好的生活不應該成為嬌縱孩子的借口。孩子就是未來,大家都期待最美好的未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