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邊的上海老師[轉]
(2007-02-02 17:59:47)
下一個
支邊的上海老師
作者:賈東明 來源:新民晚報
去年8月,父親去逝,我從河北趕回甘肅漳縣老家辦理喪事。在靈堂裏,我見到了49年前來甘肅支邊支教的上海老師張富珍。隻見她按當地風俗,向父親的遺像行叩拜大禮;用當地方言向我們問候,安慰,並囑咐節哀保重。望著她那瘦弱的身軀,花白的頭發,歲月留在臉上的滄桑,我的心有說不出的酸痛。她那深邃的目光,從容的神態,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
那是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大西北的黃土地迎來了第一批上海青年學生。我就讀的鹽井小學分來了七八位,記得姓名的有張富珍、陳逸英、吳申德和丁美英,其中前兩位分別擔任了我們五年級甲乙兩個班的班主任。他們看上去還是一群稚嫩的孩子,比我們班的大齡同學還要小。從繁華的上海大都市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土高原,這落差到底有多大?他們是金童玉女,我們是一群出土文物似的窮孩子。生活的艱苦對他們來說難以想象!
在大煉鋼鐵的歲月裏,上海老師帶著我們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去山裏背礦石,往返三十多裏地,山路崎嶇,坡陡溝深,走這樣的路山裏的孩子也有些眼暈,而老師還要忙前忙後照看學生,把自己的安危拋在一邊,把全部的關愛留給了我們。有一天,路過一片果園,孩子們又饑又渴,爭先恐後去揀地上的果子吃。有人指責我們違反了群眾紀律,晚上開會的時候要“拔白旗”,批鬥我們。幼小的年紀哪裏見過這樣的場麵,我們幾個年齡最小的躲在大個子後麵,兩腿直打哆嗦,仿佛大難臨頭,靈魂出竅,恨不能像土行孫一樣從地下逃遁。正在危難之際,張老師出麵說明我們揀的是落果,不是從樹上打下來的,一句話救了我們,結束了這場惡作劇。後來我每每想起這件事,心情激動不已。
60年代中期,我高中畢業參軍去了新疆。那時,我的班主任張老師已調縣教育局工作,在當地成了家,根永遠紮在了大西北。
70年代中期,我在甘肅省天水地區計委工作。那時,我的班主任張老師已擔任縣教育局局長,日以繼夜地為黃土高坡的教育事業發著光和熱。
時光流逝,歲月無情,轉眼進入了21世紀。在辦完父親的喪事之後,我去拜訪了張老師。談話中我才知道,她支援西北的第二年,她的妹妹張富喜也到了甘肅,後來定居在蘭州;她的弟弟張富慶1963年北師大畢業後分配到新疆烏魯木齊工作,他要求去大西北的理由再簡單不過:“兩個姐姐去了大西北,我為什麽不去!”聽到這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些即將被曆史忘卻的創業精神是那樣的平凡,那樣的感人,那樣的充滿激情,那樣的震撼人心!在這些偉大兒女的身後看到的是千千萬萬偉大的上海母親。願曆史永遠記住第一代開發大西北的上海兒女,記住我那平凡而偉大的班主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