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不呆是呆[轉]

(2007-02-02 17:59:47) 下一個
不呆是呆[轉]

作者:吳非 來源:新民晚報

《吳歌》中《呆呆呆》,隻有兩句:“呆呆呆,落雨走到屋裏來。”這大概是嘲癡呆的民謠,但是似乎又別有一番意思。最早的創作者可能是這樣認為的:如果真的是呆子,遇到下雨也會在雨中若無其事地走,而不會疾步走進屋裏來;因而“落雨走到屋裏來”的呆子不是真正的呆子。

你看,一場雨,就把裝呆的人暴露了。這吳歌裏涉及呆子的等級標準,民間認定的是那種超然世外的真呆子,呆到喪失人的本能甚至沒有人倫的地步,否則就是假的。

想起來了,我在十多年前也寫過一篇《雨中的呆子》,但我好像是認為在雨中安然走路,不與眾人一般狂跑的人非但不呆不癡,而且是高人。而我沒想到這才是民間認可的中國式的呆子。

國外有個經典笑話,街坊都知道小彼得有些呆,你如果把一美元硬幣和25美分的硬幣同時放在他麵前,他隻拿25美分的。街坊總愛拿這個試他,百試不爽。媽媽看了著急,要帶他去看醫生。彼得悄悄告訴媽媽:“如果我拿那一美元的,以後他們就不會再拿錢來試我了。”——你說說看,到底誰的腦袋有問題?如果那條街上不是用這個方法考察人的愚蠢與聰明,而是以此為製度考察人的廉與貪,小彼得完全可能被街道作為人才選上。

好多年前的事了。朋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有天下午分發蘋果,他拿了個小的,阿姨憂心忡忡地對同事說:“那孩子有點呆,揀了個小的。”接下去幾天,幾個阿姨觀察,所言不妄,如是者三,話也就傳到我這裏了。我認為那孩子智商完全正常,他在家中也會拿小的,甚至不要。孩子的話是:我小,吃不完一個大蘋果;我吃小的正好。

那些從小就把大蘋果搶在懷裏的孩子可能不是聰明,而是精明。這可不是一回事。他也許根本吃不完,他甚至根本不想吃,可是他卻想到要占有,要搶先,而我們的教育者以能不能爭搶來衡量孩子聰明與否,這對正在成長的兒童來說,是多麽可怕的觀念啊!

不過,成人社會中,特別是權力場中,有多少像小彼得那樣精明的大彼得呢?我不敢往下想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