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閑話上海菜 zt
(2007-02-02 17:59:46)
下一個
海納百川 閑話上海菜 zt
[來源]新聞晚報
那一天打開百度搜索本幫菜,發現這會兒著名的社會飯店幾乎都是姓“本”,諸如王朝、鷺鷺、美林閣、來天華等,上名單的數以百計。
開始,阿拉很驚詫,因為光顧其中不少店家,很少看見菜譜中有本幫的看家菜式,更不見端上來的菜品濃油赤醬,可以說跟本幫菜“渾身不搭界”。阿拉忿忿不平,認為這有點像上海人講的“瞎混路道”,也就是像北方人說的“套近乎”,就算儂要認祖歸宗,至少要有點腔調,留點麵子。
對此蛋湯兄弟倒蠻開明的,不愧入道早,伊嘲我腦子僵化,本幫菜現在不姓本,改姓海了,叫海派。
本幫改成海派。阿拉“一記頭”(一下子)對發明海派的人肅然起敬,太有文化了,既對仗工整,又內涵廣泛而深刻,本是本地,幫是幫派,本幫雖然是曆史產物,但有本位主義狹小自我嫌疑,何況本人對”幫“曆來無好感,看到它就想起幫會幫派。不像海派,海為廣闊,海納百川,曆來是上海灘的自我寫照,派是流派,雖然和幫的意思差不多,但藝術性卻要強多了。
老克臘是真正的老克臘,不僅懂菜,而且對“本幫菜”的由來也能講出道道。伊講,本幫菜其實也不是發源於上海灘,它是由徽菜和寧波菜演變過來的。據說上個世紀初,上海灘開飯店最多的就是寧波人和安徽人,其中尤以安徽胡家最有名,不知道老胡家和那個紅頂商人胡雪岩有沒瓜葛,反正這個安徽大佬在上海灘也做過不少生意,不知開飯店這種小營生有否染指。寧波菜講究鮮,就是著名的三臭(臭豆腐、臭冬瓜、蒿菜梗)也是臭中帶鮮,安徽人口味重,想必就是濃油赤醬了。後來蘇州人無錫人來上海越來越多,蘇錫菜的這種甜咪咪感覺倒也不錯,因此本幫菜裏就多了一點甜。對本幫菜的甜咪咪,阿拉單位幾個”小四川“、“小東北”很生氣,堅持不肯吃食堂,寧可舍近求遠到馬路上去吃麻辣燙、東北水餃。
寫著寫著就覺得別扭,總有一點“劣根性”。想來也是,出了上海灘,人家都叫阿拉上海人,但在填祖籍的時候,阿拉隻能寫安徽人,跟一些所謂的新上海人相比,隻不過阿拉生在上海稍微“早了點”。由此想起一件事,本市一家著名餐館的老總,對將其排斥在上海菜外很生氣,人家紮根上海灘已有百年曆史,而那些剛剛開張的重孫輩小店,掛了本幫菜的招牌,就能登記在冊了,未免有失公允。
阿拉以為這一個“海“字改的好生了得,上海灘本來就是移民城市,菜係也是如此,管你東西南北中,隻要好吃有特點(當然科學健康是前提),阿拉都照受不誤。既然美食也是一種文化,阿拉就要遵循揚棄的原則,拿來可以,絕不照搬照抄,為適合民情,改良海派後,曆經數年磨礪,給它貼上“新上海菜”的標記不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