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的形成及血統 ZT
(2005-01-21 11:14:52)
下一個
所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專指漢族的。漢人血統基本上屬於亞洲蒙古利亞人,而影響漢人血統的主要是四大民族:古漢人,即秦漢時代漢人,屬漢藏語係;韃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契丹人,屬阿爾泰語係;東胡,主要有鮮卑人,屬通古斯語係;古越人。從相貌、體質上看,古漢人方臉,麵貌中正;韃靼人圓臉,麵龐較大、粗放;東胡人長臉或瓜子臉,前額大,鰓及下巴較窄,小眼;古越人膚色稍黑,眼球突出,體毛少。所以今天漢人相貌千變萬化,有人博眾家之長,俊美;有人集眾家之短,醜陋。
此外,漢人血統中還有大量的同屬漢藏語係的羌、氐、黨項血統,有部分不知源頭的白人血統,以及部分突厥血統,極少量黑人血統。
不妨從上古時代開始,大約在4500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兩支比較發達,人口眾多的文明,一支是居住在黃河下遊的九黎部,以牛為圖騰,首領蚩尤;一支是黃河中遊的諸夏部,以龍為圖騰,首領炎帝。九黎部善於製造和使用金屬武器,民風剽悍。而黃河中遊一帶由於自然條件適宜,土地豐沃,農耕業發達,民風文弱。兩大部族勢均力敵,時常發生戰爭衝突。
黃帝部是諸夏的一支,居住在北方,自然環境惡劣,造就了他們尚武的民風。他們不服炎帝的旗號,由黃帝率領南下入寇,擊敗了炎帝,成為諸夏部的首領。黃帝得勢後,在部族內部實行了一係列措施,加強內部的聯合和整頓,擴大部族首領的權力,安定農業生產,擴張軍備,使諸夏部族得到了很大發展,形成了今天所謂的“華夏”先民。化,就是華美、華麗的意思,夏,是廣大的意思。“華夏”可以理解為穿著華麗衣服,住在廣闊大地上的人。
黃帝整頓夏以後,開始入侵九黎部。九黎雖然不如夏發達,但他們擁有先進的金屬武器,連續九次擊敗了黃帝的入侵。黃帝卻從這些失敗中總結出一些用兵的法則,最終一舉擊敗九黎,殺死蚩尤。迫使黎人南遷,從此,夏族人周圍便不在有強勁的,威脅民族生存的對手,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夏人將四周落後的民族稱為蠻、夷、狄、戎。
蠻,是黎人南遷的一部,是後來楚人和今天苗人的先族。夷,是黎人留守故鄉的一部,後來的殷商。狄,一部可能是韃靼人的祖先,也有一部分白人,可能是突厥人的祖先。戎,可能是一支閃米特人或者閃米特與土著黃人的混血後代,也有可能是與突厥先祖同源的一支白人或混血部族。
對四周落後民族,夏人采取了寬鬆政策,不壓迫、不奴役,而是將夏人分封到各處做國君,實行“華君夷民“政策。約4000~4200年前,夏人基本上取得了黃河流域的統治地位,並擴張到長江流域。此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大禹治水,大禹不僅治理的水害,而且將夏人的統治區域劃分成為了九個行政區,即“九州”。夏人開始與周遍民族融合。
夏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持續了近1000年,直到公元前1600左右,黎人的後代(也可能是黎人與夏人的混血)商人推翻了夏人的暴政,建立了一個相對溫和的王朝:殷商。在此之前,夏人稱他們為“東夷”,從此中國社會進入了繁榮的青銅器時代。和夏人相比,商人更加具有包容性和開明性。商人的統治維持了近600年,這600年間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飛速提升,創建了文字係統,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曆史階段,同時農業、手工業、商業、藝術有了長足發,軍事上戰車也由西方傳入中國。東方的黎人在與夏人對峙融合的1000年中一直處於下風,在不斷的反省與學習中他們的民族習性發生了質的飛躍。但被打散的黎人無法憑借一個分枝與整個夏人集團對抗,他數百年後,這枝黎人便與夏人融合了,這次融合奠定了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為後來漢民族的形成創造了各種有利的條件。
夏人與黎人之間對峙從上古開始,到公元前10世紀左右,持續了1500年或更久遠。這兩大民族的對峙非常獨特,具有鮮明的東方色彩。雖然也有戰爭爆發,但雙方總體上卻能和睦相處,誰的科技和文化先進,誰就占據最富饒的黃河中遊地區。失敗利承認成功者的統治地位,成功者也沒有殘酷地迫害失敗者;文化上雙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最終形成了民族、文化上的徹底融合。
周人居住在現在中國陝西一帶,其國君是夏人。但國民血統未能考證,可能是夏人一支,也可能是夏人與狄戎的混血。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周人有可能間接甚至直接受到西亞文明的影響。他們大概是中國最早接觸並使用鐵器的部族,3000年前,他們雖然在人口與文化上落後於商,但軍事技術處於領先地位。於是在公元前10世紀,周人以反對暴政為名,入侵中原地區。他們以4萬5千精銳部隊擊敗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於自己的商軍,一舉攻克商首都朝歌,滅亡了商朝,建立周朝。
周朝建立,標誌著夏人與黎人對峙的時代結束。經過長期融合後的中國北方,漸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周人。周延續並發揚了商的文化,文字和書寫係統更加完善,鐵器得到廣泛應用,周的疆域擴張到了長江流域。在周的周邊,有南方的楚蠻和西、北麵的狄戎,同時,在四川盆地,古蜀人建立了國家。
楚蠻臣服於周人,是黎人的另一支,和商人相比他們沒有什麽顯著的進步,十分尚武。周天子分封夏人的後代做了楚蠻國君,開始對他們實行教化、統治,並開發長江流域。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有成效的舉措,雖然剛開始楚君的爵位僅僅是“子”,但楚人在楚君的領導下不斷擴張並與周人融合,漸漸建立了一個幾乎可以與整個中國北方抗衡的國家,還稱了王,試圖和周天子平起平坐。
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諸侯國,其中最大最長久的是中山國,中山人是白人,族源不可考,以釀酒著稱。大部分狄戎部仍遊離與周朝之外,不斷侵淩,周後期漸漸形成匈奴。
因為地理關係,古蜀國與周朝聯係不緊密。周朝後期,一些諸侯國實力越來越強大,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之間不斷地兼並、融合,楚人漸漸周化,古蜀被秦滅,中山也被滅,狄戎不斷南侵,一部分與周人融合。漢人的雛形乍現。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疆土擴張到了珠江流域。不久秦便被漢取代,古漢人正式形成。古漢人主要有夏人與黎人融合而成,還古蜀人和部分狄戎,其中,狄戎既有黃人也有白人,黃人部族與韃靼的祖先同源,白人部族不可考。
漢人的周邊,北方有匈奴;東北有東胡;西北有白人,其中大部分與突厥同源,小部分是波斯人;南方有越人;西南有苗、彝等蠻族,苗人是黎人最後的後裔。
匈奴人屬韃靼,阿爾泰語係,基本上與漢人同時形成,稍早於漢人,並與漢人展開了數百年的對峙。匈奴遊牧為生,居住環境惡劣,尚武,掌握先進的騎兵戰術,雖然文明程度遠不如漢人,卻足以同漢人對抗。西北的白人基本上不沒有與漢人發生融合,但也有一小部分習漢俗,歸漢化。苗、彝等西南民族十分封閉。漢人擴張到珠江流域以後,與當地土著融合,融合過程十分漫長。
漢擊敗匈奴,匈奴一部西遷,一部留守降漢。漢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大分裂大動蕩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大規模進入中原,而南方的漢人進一步開發珠江流域,原珠江流域的土著被漢人同化。漢族進入了第二個大融合時期。這一時期大約有100萬匈奴人,50萬鮮卑人和其他各北方民族共計200萬以上人口被漢人同化,而南方漢人同化的越人則難以統計。至公元7世紀漢人實現了第二次大統一,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漢族的血統基本上與現代相同。
這一時期融入漢人的民族中,以韃靼人為主,其次是東胡人和羌氐,以及少數突厥人。至於越人,難以數記。少數民族大約有300萬至400萬融入漢人,血統至少占當今漢人血統10%。唐代是一個非常開明且具有包容性的朝代,唐代擊敗了突厥,使其被迫西遷,小部繼續被漢人同化。唐代還出現了來自非洲的黑人“昆侖奴”,是漢人血統中具有了一丁點黑人血統,值得一提。
至宋代,韃靼人和東胡人重新在北方崛起,契丹、女真、蒙古一步步深入中國內部直至完全滅亡中國。契丹人和黨項人一部融入蒙古,一部融入漢。蒙古退回漠北後,漢人已經和現在沒有什麽差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