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ao; nothing is free.中產階級一肚子苦水 中國千萬別學美國醫保 zt
(2007-05-29 10:37:59)
下一個
中產階級一肚子苦水 中國千萬別學美國醫保
4月應邀訪美,一到酒店就收到了主辦方美國國務院提供的一張保險卡,感冒發燒拿著卡就可以去看病,當時想,資本主義國家的保險果然無所不包,我這樣的訪客都不例外。可和當地人接觸多了,發現美國的醫保沒傳說中那麽好,美國的醫院更是“宰人沒商量”。
中產階級一肚子苦水
吳瑞卿女士是香港移民,在美國生活已有20餘年,說起醫療保險滿腹牢騷,“中國的醫保改革可千萬不能向美國學習,這邊太糟糕啦!”她說。
吳瑞卿居住在舊金山附近人口隻有10萬的小城康科德,作為美國國務院的合同譯員,足可躋身中產階級序列。所謂合同譯員,就是拿了國務院的翻譯證書,有事上崗,無事休閑,靠這本證書四處攬活,倒也活得不錯,這種活法算是體麵的自由職業者。
在美國,月收入5000美元左右就稱得上中產,出於尊重隱私的考慮,吳瑞卿的具體工資多少記者沒多問,不過,她告訴記者,僅醫療保險她每個月就要掏435美元,折合下來,一年要5000多美元,差不多一個月的工資。
“我買的保險不是最好的,充其量算是中等吧!”她說,“你知道,美國人看牙花費很多,我的醫保不包括牙齒和眼睛,這兩個部分壞了我還要自己另外掏腰包。”
她選擇的是凱撒集團(Kaiser Permanente),一家立足加州、囊括保險和醫院的公司,保費便宜,看病也還方便,看診、拿藥、檢驗一次完成 ,但有一個苛刻的條件:所有診斷、治療都必須在這家醫院進行。隻有當本院無法醫治時,才把病人轉移到其他醫院。
要想自由選擇醫院,對不起,那就多掏錢吧。藍十字(Blue Cross),一家有60餘年曆史的老牌公司,在加州占很大市場,它的優點是客戶服務佳、服務時間長 ,可以選擇它簽約的任何醫生,缺點是貴,夫妻二人投保至少每月1000美元,而且近年持續漲價。
更便宜的也有,每個月300多美元,據說是專門針對華人的,它的對口醫院也是中文名字,叫東華醫院,生病很簡單,直接去這家醫院就成!還有更便宜的,一家三口人每個月掏300美元,就可以到唐人街醫院享受醫保,質量如何,記者沒有親身體驗,不敢妄下結論。
有了保險照樣花錢
醫療保險的確不便宜,可誰也不敢不買。30年前,如果感冒,花上50美元就可以治好;而今,醫療行業被高科技所占領,成本迅速攀升,如果得了腸炎住院,除掉手術費,每天的住院費、治療費、護理費、藥費加起來至少要1000美元。一個沒有醫療保險的中產階級,盡管有車有別墅生活逍遙,但一場大病就可能徹底破產。
吳瑞卿有了凱撒醫院的保單,隻能說有了一定的保障,看病也不是全部免費,每次去看病掛號,都要繳納20美元的“掛號費”,還要掏25美元的“共付額(co-payment)”,雖說看病不用花錢,可所有藥物都要自費。“我婆婆在這裏看病,每天都吃藥,自己每天要掏40美元的藥費。”
美國醫療費用高,在旅美華人作家丁林女士的筆下也有所反映。一個朋友突發急性闌尾炎,急症送醫開刀,給她留下深刻印象:首先住院時間非常短。入院馬上手術,手術之後隻住了一天半就出院,恢複很快。其次是,接到第一張賬單,看到金額不大,你千萬別高興,賬單不是一張,而是從不同單位陸續寄來。第三是,醫療費最後加起來,在我們眼睛裏完全是天文數字。這個住了一天半醫院的普通闌尾炎手術,賬單是 7000多美元。
凡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美國人也有絕招來節省昂貴的醫療支出。既然保險不負責藥物費,那好,出國買便宜藥去,如果看到美國人從墨西哥或者加拿大帶大包小包的藥品回去,可不是什麽稀奇事兒。
有些公司也看準這個機會,直接跑到國外開醫院、開體檢中心,專門吸引美國人。許多美國人跑到泰國開設體檢中心,消費者花200美元,就可以住三天,免費做全身檢查,引得美國人攜妻帶子前往就醫。據說,也有美國人準備到中國來開設醫院,從美國進口治療癌症、胃病的儀器,吸引來自美國的客戶。零售業巨頭沃爾瑪也看準這個機會,準備降價賣藥,結果遭到來自藥廠、藥品店的攻擊。
收入高靠公司,收入低靠政府
像吳瑞卿這個的“自由職業者”,不得不為了買什麽樣的醫療保險而絞盡腦汁。要想省心,那就去大公司。大公司,如財富500強之列的公司,肯定提供不錯的醫療保險,讓員工免除後顧之憂。中小公司的員工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在美國,勞工保險是必要的,因公受傷的保障相當完備,可對醫療保險,國家沒有強製的規定,因此中小公司就要在這方麵偷懶。美國人去中小公司謀職,通常要談保險,如同這幾年中國的求職者關心“三險一金”一樣。能不能拿到公司提供的保險,那就看個人的運氣、水平和談判能力了。
當然,小公司也是根據自己的實力來考慮,他們很清楚:沒有醫療保險,省錢倒是真的,可招不到高水平的人也是真的。
那麽,沒有工作、或者工作收入低怎麽辦呢?這就要靠政府了。
在美國,低收入家庭可享受醫療救助計劃 (Medicaid)給予的免費醫療保險服務,當然,收入要在貧困線以下才有權利參加。一些州將聯邦政府貧困線的125%作為標準,加州則規定要參加醫療救助計劃,投保人個人的銀行賬戶裏不能有超過2000美元的存款。
要想獲得醫療救助,首先要和所住地當地的醫療救助辦公室聯係,並遞交申請表,然後由該辦公室核查申請人是否具備申請資格。比如說,貧困線是721美元,申請人收入恰恰是800美元,那他可以在每月交還政府79美元的情況下,拿到醫療救助卡。
在加州,這張卡俗稱“白卡”,拿它的普遍可以被稱為“窮人”,不過,醫生可不歧視窮人,反而是持歡迎態度,“窮人”不用付錢固然高興,醫生也因為確保可以收到錢而高興——沒啥擔心的,這是由政府買單。
吳瑞卿告訴記者,在貧困線是721美元的時候,月收入1000美元交還政府279美元還劃算;可收入1500美元時,就要掂量掂量了。“有些華人,月收入1500美元,不要政府的救助,不買商業保險,租個小房子住著,不生病的話日子很滋潤。他們覺得美國是天堂。可我們中產就不這麽想,到處都要錢,如果不買保險,付不起醫藥費,房子、車子都會被抵押掉。”吳瑞卿無可奈何地告訴記者。
在美國就是這樣,最窮的人反而無所顧忌。一無所有的移民,或者非法移民,也可以去醫院就診,按照規定,醫院不能拒絕治療。當然,醫院不是慈善家,治療所花費的費用由專門用於此項支出的基金擔負。
兩條腿走路,兩條腿都有問題
整體看來,美國的醫療保障製度比較複雜,各州也大有區別。概括來說,無非是商業化保險和政府的醫療救助相結合,可如今,這兩方麵都遭遇嚴峻挑戰。
2006年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美國人均醫療支出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卻不是最好的。這份調查顯示,盡管美國在醫療保健方麵花費大量資金,但是病人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卻低於其他國家。
數據顯示,2004年美國醫療費用達到1.9萬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6%。美國比世界上其它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均醫療支出都要多,達到5300美元。相比之下,瑞士每人每年醫療費用是3500美元,日本大約為2000美元,而土耳其每人每年隻有446美元。
具體到每個家庭,用於醫療保險的費用也像直升機一樣飛速攀升。2000年到2006年,美國工作者家庭的醫療保險費用上升84%,而同比個人收入僅增20%。根據美國凱塞家庭基金會的報告,僅2006年一年,美國工作者家庭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用同比上升了7.7%。美國專家認為,醫療保險費用的螺旋式上漲,正緩慢地演變為一場危機。
美國商務部人口統計局的最新數字顯示,2005年全美共有2.47億人參加了各種形式的醫療保險,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84.1%。但是,美國醫療保險體製的大網並非沒有漏洞,還有很多人享受不到它的“恩澤”。
更嚴峻的現實是,65歲以下的美國人中,沒有醫療保險者人數在上升:2000年隻有600萬人左右,2005年至少已達4600萬人。這4600萬人中,有81%是工作者。而自1987年以來,沒有醫療保險的各年齡層美國人增加了23%。
這些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最窮的窮人,而是有工作的窮人。因為這些人的收入剛剛越過貧困線,所以沒有資格申請政府提供的社會醫療保險,但也不願意或者說沒有能力購買私人醫療保險。
醫保改革不是容易事
對於沉屙已久的醫保體製,改革的呼聲一向很高。
1月23日,美國總統布什發布的2007年度“國情谘文”中,建議削減醫療保險的稅負:對於購買醫療保險的個人和家庭,給公民個人減稅7500美元、每個家庭減稅1.5萬美元。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凱特·伯克(Kate Baicker)說,布什的稅收提案可能會使“醫療保險覆蓋人口新增300萬人或更多。”
然而,對此提案“有人歡喜又人憂”。
布什新提案的真正受益者是那些沒參加保險的人群,他們可能因此有錢去購買醫療保險了,有的人可能獲得30%的減稅,這意味著有4500美元可以用來購買醫療保險。
美國大約4600萬沒有保險的人群中,43%是那些低收入者,他們基本上不納稅,當然也談不上從稅收減免中獲得什麽福利。但新提案會對7500萬從雇主公司獲得良好保險保障的美國人直接造成影響,工會組織似乎對此也頗為不滿。
主張“大政府”的民主黨也熱衷於在醫保方麵討好,卻總是铩羽而歸。
從羅斯福到杜魯門,從約翰遜到克林頓,民主黨發動了一次又一次運動推行全民醫保,但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失敗。敗得最慘的一次,還是克林頓於1993~1994年推出的醫改一攬子計劃,其內容是:強製性命令雇主通過相互競爭但又嚴格規範的“健康維持組織”(HMOs)為所有雇員提供醫保。一時間,美國自由派、左派對此感到歡欣鼓舞,再加上當時國會由民主黨控製,看上去該計劃馬上就能獲得通過,成為法律。
然而保守派、自由至上派和商業醫保產業決非等閑之輩,他們很快聯手發動反攻,批評該計劃如若得到實施,將出現一個龐大的新官僚機構,屆時病人看病的渠道將受到很大限製,甚至沒有任何選擇餘地。民主黨內也有人跳出來從左的方麵唱反調,批評該計劃對窮人照顧不夠,不如加拿大式的完全由政府埋單的醫保“過癮”。結果可想而知,克林頓計劃胎死腹中。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克林頓舉賢不避親,提名妻子希拉裏負責醫改,結果順利通過。原因很簡單,對手樂意把這個爛攤子扔給她,看她笑話,果然不出所料,醫改以失敗收場。如今,希拉裏競選下屆總統,如果成功,也許會在醫保改革方麵來點狠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