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上抄來: 從宏觀到微觀的觀察與思考(ZT)

(2007-11-26 22:56:30) 下一個
從宏觀到微觀的觀察與思考(ZT)
發表時間:2007年11月25日 20時18分42秒
這兩天,認真學習了統計局長謝伏瞻22日在清華的演講提要和高善文一年多來的若幹文章,發現二者的觀點非常吻合,非常有見地。自己也抄抄寫寫,作了些筆記:
觀察:
美國長期雙赤字——美元實質價值不斷下降——全球範圍內,以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比重不斷下降——世界範圍內資產的重新配置,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各種資產價格不斷上升(包括美國地產、石油、貴金屬等)——美元大幅加速貶值和人民幣主動升值速度過慢,使人民幣對非美一籃子貨幣在過去兩年貶值10-15%——導致國內能源、資源材料、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偏低,加上加入世貿組織後貿易壁壘相對降低,以及出口產品結構升級(由簡單加工的輕工業品轉向較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和成套設備),使出口大幅增加(連造船業和航運業都大幅受惠)——外貿項下的經常帳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項下的資本帳順差不斷加速擴大——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外匯管製和對外直接投資的限製導致全部順差外匯由國家購入——大幅增加人民幣基礎貨幣的投放——加上一大批銀行股在大幅撇除壞帳後改製上市並開始積極追求盈利的增長,主動性信貸的加速投放更加使得社會貨幣資金供應量劇增(流動性過剩)——生產力提升主要來自於高能耗而非勞動效率提高,所以當貨幣資金重新進入經濟循環時,主要投向資源、材料、土地等各類資產的采購(投資拉動),而不是平抑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勞動者收入增速不高)——國內人口出生高峰為1962-1975年,分別進入30-50歲的消費高峰是1992-2025年,其中交集是2005-2012這7年,即此7年為國內個人大宗消費支出最高峰的7年(人口紅利),企業再投資投向和個人消費高峰合力製造的供求關係導致各類資產資源價格上升——通貨膨脹出現,經濟轉向過熱——政府進行宏觀調控,長期方針是降低第二產業比重,增加第一、第三產業比重;手段是提高第一產業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降低第三產業稅費成本,使流動性向第一和第三產業分流,提高第二產業成本(開征資源稅暴利稅降低退稅率,提高企業出口成本,提高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鼓勵創業(兩稅合並使內企降稅、外企加稅),增加公務員和退休人員收入、增加公民財產性收入以鼓勵消費——長期方針短期內難以見效,資產價格將先行上漲並不斷膨脹,政府推出短期疏導措施: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加大股票和土地供應量,提高股票印花稅,鼓勵直接對外投資(包括成立中投公司),有限度開放資本項目(QDII、港股直通車)
思考:
1、退休人員收入將持續增加;
2、資本利得稅五年內不會開征;
3、第一和第三產業內的行業值得看好;
4、港股直通車必定開通;
5、人民幣升值速度將越來越快;
6、在順差與調控方針平衡點出現前,資產價格繼續上升,股市和地產繼續漲;
7、港幣掛鉤美元,又是外資唯一可以直接購買人民幣資產的市場,對非美一藍子貨幣持續貶值,港元資產價格也將持續上升,香港的股市和地產繼續漲;
8、當資產價格上升到一定階段後,勞動力價格成本也客觀要求開始提速(包括房屋和食品在內的生活資料價格相對過高),勞動者收入將加速提高;
9、如果調控得法,資產價格上漲速度得到有效控製,將形成收入增加——購買力增加——消費增加——內需拉動增長的良性循環;如果資產價格失控、大幅透支,將由突發事件(如開始全麵減持國有股)作為導火線刺破泡沫,使資產價格大幅調整,硬性消除流動性。從經濟發展的曆史經驗看,由於對經濟進行前瞻性預判的難度非常大,所以主動性調控往往滯後於泡沫的膨脹,因此,出現後一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
10、在泡沫爆破後,流動性在短時間內被大幅鎖定(股票、土地和商品房的套牢),信貸收縮連帶導致生產企業麵臨資金供應短缺,國民經濟將進入新一輪調整築底階段,低效劣質企業被淘汰,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逐步浮出水麵,最終孕育一個可持續時間較長的質量型牛市。
11、2003年4月以來H股和2005年6月以來A股的這波牛市,隻是在貨幣供應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引發的一輪資產重估型的牛市,從股指的上漲速度以及資源股、地產股、銀行股的輪動序列可予以證明,股改帶來的企業利潤回歸及投資收益增加,隻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中國真正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很大可能要在經過後續而來的大調整洗牌後才能露出廬山真麵。
12、樓市泡沫的爆破應該先於股市,因為在樓市中,開發商、炒家、實際用家皆大量使用了資金杠杆,而股市在經曆了上輪熊市後,基本已杜絕此類情況。這是與當年的日本和台灣泡沫不同的地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