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laoyangdel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回國自駕遊(17)第十五天 訪黃教最大佛學院,從川入甘,由藏到回

(2007-08-17 15:59:30) 下一個

走進甘肅,平坦的大草原換成了起伏的山地,土漸幹黃,山上的樹也越來越少,到後來就基本變成禿山了。地變了,人也變了:曬得黑黑的藏民逐漸被頭戴小白帽的回民所取代,喇嘛寺也換成了清真寺。

從碌曲沿213國道北上不遠就是合作市。不知不覺地我們就已經從高原上下來了,高度表的指針從3000多滑到了2000多米,算是通知我們它還在正常工作。從碌曲的全藏區,到合作的半藏半回區,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喇嘛寺與清真寺並存。

小帥哥們:

幾天來第一次看到莊稼:青稞

合作的清真寺。因為不是教徒,沒敢進去打攪。

清真寺內的塔。好像清真寺都有塔。清晨,阿訇登塔撞鍾,喊禮聲將芸芸眾生從睡夢中喚醒。那聲音非常高昂,富有穿透力,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語言,蒼涼的感覺油然而生。

帳目公開(覺得這是一個好規矩):

回教徒進入教堂必先淨身,回民居住的地方到處都是澡堂:

回族婦女和孩子(比藏民白多了):

同在合作市,城的這邊是清真寺,另一邊是喇嘛寺。合作市的米拉日巴佛閣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在安多藏區最主要的填充院,閣內主要供奉藏族民眾中最富傳奇色彩、婦孺皆知的米拉日巴佛。樓高共九層,供奉以米拉日巴佛尊都 及其弟子為主的藏傳佛教各派的開宗祖師。此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易為平地,近幾年才重新修建。這也是我們迄今為止看到的第一家白教寺廟。樓內藏有許多佛教故事的畫卷“唐卡”。

藏民們在繞著佛閣轉山:

從佛閣頂上看合作市,已經一點也看不出僅幾個小時路程的大草原的影子:

佛閣對麵“曬大佛”的晾經台。每年正月時分,寺裏會將“唐卡”“請”出來,供教徒們瞻仰。“仰佛”是一個盛大的典禮,藏民們會從四麵八方趕來參拜。

山邊的喇嘛寺。背後的山開始體現黃土高原的本色。

遊牧民換成了農民,草地變成了油菜地:

中午時分到達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我們今天的重點,因為據說它是最大的藏黃教佛學院,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拉卜楞寺不像漢式寺廟有山門和圍牆,而是由幾十座宮殿組合而成的範圍很大的建築群,背依達裏加山,麵向大夏河,海拔超過3000米。寺院中心,也是它最大的殿堂叫大經堂,是進行主要佛事活動的場所,也是寺院聞思學院所在地。寺院中有聞思(法學院)、醫藥、時輪(星象學)、吉金剛、上續部和下續部(上、下神學院)六大學院。大經堂周圍,依坡分布著大金瓦寺、宗喀巴大殿、藏經殿、講經閣、度母殿、喇嘛塔等建築,其餘的全是喇嘛宿舍。據說鼎盛時期僧人達4000多,現在有2000多。多數為學生,注冊的大喇嘛有700多人。¥40門票,有喇嘛給講解,並帶著參觀各學院。講明了門票收入是用來修繕寺廟,如果不買票,也可以自行參觀,隻是沒有講解。因為並不是一個大“景點”,而是一個學校,遊人並不多。上課多是在導師的宿舍裏進行,經堂等隻是作為誦經和集體活動的地方。

經堂,左邊是僧人宿舍:


課間休息:


每年有酥油花比賽,僧人花很多時間來做這些花。顏色這麽豔麗、形態如此逼真,真不敢相信這些都是酥油做的。我用手輕輕的碰了一下,油油的、軟軟的,完完全全是酥油!

來個近照

大經堂裏有活動,前來上香的藏民們在外麵耐心地等著:

經堂外滿地喇嘛的靴子:

遊完佛學堂,其他旅友們又上了大金塔。我一個人溜達溜達去了當地的菜市場,買了一個大西瓜,抱著吭哧吭哧爬上了大夏河對麵的小山坡,有不少當地人在那裏中午野餐,看拉卜楞寺鎮全景。

相汝以沫的藏族老倆口在曬太陽捉虱子:

旅友在義務勞動撿垃圾:(小山坡上都快成垃圾堆了)

拉卜楞寺的曬經台,是當地人中午休息的好地方:

接下來到了臨夏市,好像約好了似的,這幾天看慣了的滿街的藏民們突然一下子都不見了,換上了一片小白帽、大絡腮胡子、和將頭臉遮住的各色頭巾。

臨夏街上的回族姑娘們:

甘肅,老時候是馬步青、馬步芳,馬家軍的地方。臨夏有馬公館,名東宮館。馬家兄弟的事我知道不多,可馬大小姐的英雄事跡,咱是耳熟能詳的。那是女中豪傑呀:大難當頭、挺身而出、臨危不懼、智勇雙全,都快趕上咱老楊家的閨女(媳婦)們了哈(楊家女將)。:-)

東宮館的磚雕非常精致:

從大草原到這裏,在今天這交通、通訊發達的社會,不過幾個小時的路程。可這地理、人文的巨大變化與反差,讓我感到震撼!過去的幾小時我恍惚穿過了虛擬世界中的好幾個國家、時空。。。

走到這會兒,周圍的景色、人群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咱們確確實實是走在黃土高原上:

山頂上的小村莊:

自從出了臨夏市,我們一直沿著陡峭、狹窄的213國道在爬高。路在山脊上,兩旁都是萬丈深淵,這路會將我們帶到何處,誰會生活在如此艱險、貧瘠的地方?

路的盡頭是黃土高原上的第一個縣城:東鄉。朋友,你聽說過東鄉嗎?你可知道那個住在高山頂上的神秘、迷人的民族?東鄉族是當年成吉思汗征服中東後,由中東移民到此的突厥人的後代。現代的東鄉語屬古突厥語係。地道的東鄉人個個高鼻深眼,棕色頭發和眼睛。東鄉縣城建在一條窄窄的山脊上,山梁的寬度剛夠一條大街、兩排房,再出去一點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了。如此易守難攻的地勢,可能是當年的突厥人選擇此地作為新家園的原因之一吧?

進城第一個看到的就是“東鄉賓館”(縣招待所),根據過去的經驗,住招待所沒錯,我們一頭就紮進去了。¥48/房,價錢非常便宜,賓館的位置非常好:在狹窄的山梁上的老城區占據著僅有的一塊平地。可是,住進去才知道:無熱水、抽水馬桶不通,房間裏的燈泡不亮。。。

從招待所我們房間看窗外,房子都是建在山頂上:

招待所的服務員們都是1516歲的姑娘、小夥,個個長得濃眉大眼高鼻梁,一問才知都是初中生暑假來打工的。有的昨天才上班,難怪一問三不知了。

早晨起來,服務員們排隊在練漢語:

“你好”

“請問我能幫你嗎?”

“不知道”

“對不起”

。。。

聽起來就跟老美學中文一樣:沒有四聲。倒都挺能活學活用的:昨天我們一進門,就聽到異口同聲的:你好,請問我能幫你嗎?讓人感到很親切。遺憾的是從那以後聽到的隻有:“不知道”“對不起”了。:-)

話雖這麽說,我對東鄉可真是一見鍾情,完全被她的魅力迷住了。回到北京後,我到處收集有關東鄉族的資料。一同學說:東鄉啊,我在那裏做了6年的項目。什麽項目?英國人捐助的“貧困山區兒童教育項目”,因為比較成功,後來改為聯合國教育基金了。咱們國家教育部呢?沒聽說有這類的項目呀。鬱悶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