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雲易:貧窮是一回事,不誠實是另一回事

(2007-08-17 21:13:30) 下一個
雲易:貧窮是一回事,不誠實是另一回事——試析中西方不同的道德觀
發布者 lq 在 07-08-16 05:52

 請您惠顧讚助商
鼓勵其長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CND Amazon
Cameras, Books...
                ·雲 易·

道德,在任何一個文化中都存在,都是一個民族凝聚的中心。西方社會基本上是以基督教的道德觀在起作用,而在中國是以儒家為中心的道德體係在起作用。雖然體係不一樣,但有些基本的道德觀是具有國際性的,比如說誠實,幾乎是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道德標準。然而,我們中國人近來似乎對誠實的要求很低。欺騙,幾乎成了一種能被普遍理解的求生手段。

我有一次錢被一個美國人騙走,這個美國人很窮,帶著三個孩子。我給中國人提到這事兒,都幾乎是一致的回答:咳!太窮了!語氣中有不肖,也有那麽一些理解。而當我給幾個美國人說道這事,提到這個美國人的動機可能是因為窮,他們卻都一致地斬釘截鐵地回應道:It’s one thing to be poor, another to be dishonest! (貧窮是一回事,不誠實是另一回事!)

這句話在西方似乎就像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語”,是他們從小就聽習慣了也說習慣了的話。而在我們中國人中流行的卻是一句剛好與之相反的千古名言,人窮誌短!*

我們很多中國人似乎認為貧窮是萬惡之源。隻要是因為窮,作了什麽壞事都是可以原諒的。因為“窮”,我們可以去偷去搶;因為“窮”,我們可以去欺騙,可以去出賣自己的人格。總之,一個“窮”字可以成為做任何壞事的借口。中國人之所以產生這個結論,我認為是一種物質主義*的人生觀在起作用。物質主義認為人的精神意誌是被人的物質需要所左右,道德修養的高低,與財富的高低成正比。一個物質主義者,有多餘的財富的時候,他們可能也會給以(也可能不給予),沒有多餘的財富的時候,就絕對不會給以(當然也無可厚非),而在自己不夠的時候,就會不擇手段的去獲取。物質主義不隻是在中國才有,在西方社會也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力,尤其是從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物質文明極度發達以後。但總的說來,西方人的道德觀,即使是現在,還是更多地被以基督教為中心的價值觀念所左右:人的靈魂是和肉體分開的,靈魂的需要高出與肉體的需要。

為什麽中國和西方會有這麽不同的道德觀念?照理說,西方社會在進入工業革命以後,物質文明領先於所有其它國家或民族,他們應該比中國人更懂得物質享受。但現在卻出現一個令人疑惑不解的事實,中國人正陶醉在從西方人那裏“拿來”的物質文明之中,道德的需要,成了中國人思考的最後一個問題。

這,可能要從西方社會和中國社會的文化發展史上去尋找原因。

人是由物質和精神兩方麵的結合體。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人從動物到人,的確是物質在先,精神在後。物質需要主要是滿足人的動物性的一麵。當人的作為動物的屬性得到滿足後,人便開始了精神方麵的追求。由於精神屬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標誌,所以人在精神方麵的發展的越充分,人性就越充分,在進化上就越先進。反之,精神的成分越少,人的成分就越少,在進化上就處在很低的水平。任何一種文化,在滿足了物質需要,物質文明基本達成後,都會經曆一個對精神需要的狂熱追求時期。我個人認為,這個時期應該是體現在宗教的發展過程中。

在西方文化曆史中基督教出現了一個極端發達的時期:從羅馬帝國末期到文藝複興初期(5-15 世紀)。這個時期也正是西方在物質文明上大大落後於中國,而精神的追求卻不同尋常地“泛濫”的時期。那時由於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於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成了基督教徒。教徒們過的是非常清貧的生活,極其簡陋的物質條件,生活的中心全部在於對“神”的追求,對“靈魂”的追求。那個時候也是人對自己的物質需要與極端排斥的時期。因為越多地體現熱的物質需要,人似乎就覺得自己更像動物,離“神”越遠。人隻有在對自己肉體需要和欲望的排斥中,才能顯示人的精神性。於是很多教徒甚至放棄唾手可得得優厚物質條件,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物質需要。這樣的例子,現在在很多西歐和美國人當中仍然可以見到。

我們中國也曾經曆過這樣一個時期。是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魏晉時期到南北朝前後,大概3,4百年。這個時期修行的教徒們也崇尚苦行,苦修,極端排斥物質享受。從在中國敦煌出現的佛教壁畫上看,早期佛教的風格都是比較粗狂,人的形象簡略,注重表現經書的內容,讓人想起中世紀的基督教繪畫。但很快,到了隋唐時期,風格為之一變,色彩明快起來,人物形象豐滿起來,畫麵的氣氛開始有了世俗的味道,更為舒適宜人。這個轉變,被稱為佛教的中國化。佛教的內容,也從苦修苦練以達到覺悟的目的宗教哲學,變成了一種和道教一樣的燒香拜佛以保佑生活平安的迷信。也就是說,佛教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充分具備追求精神性的印度本土風格,但經過短暫的幾百年時間,便被改變了其本來麵目,成為了有“中國特色”的宗教---一種更世俗的,為現實生活(物質生活)服務的宗教。

如果我們把這個宗教的狂熱時稱為宗教的嚴肅時期,那麽,中國的佛教的嚴肅時期是很短暫的,隻有幾百年,並且影響範圍窄,僅限於佛教徒中,占的人口比例是少數。而西方的基督教籠罩了西方的整個中世紀時期(近一千年),並且範圍很大,教徒占了人口比例的大部分,宗教成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的幾乎全部意義。

正是因為西方人經曆了這樣一個對精神屬性的無條件的追求時期,才使他們產生了一個把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截然分開的道德觀,才使他們懂得,人的精神追求,很多時候不需要物質基礎,或者至少不需要奢侈的物質基礎。人是“靈”與“肉”的綜合體,兩者不是不可以分開的。而我們中國,正因為沒有一個長期的壟斷大部分人的生活的宗教的嚴肅時期,才會有今天的物質主義的泛濫,才會有在充滿激情地“擁抱”西方的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對西方的精神文明(不光是基督教)視而不見。

在結束這篇文章之前,我不得不問自己,如果說一個文明的先進是以物質和精神文明兩方麵的充分發展為尺度的話,我們中華文明中是否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雖然我們中華文明是最早成熟的文明之一,有幾千年的發展史,但在精神年齡上,我們這個文明是不是還年輕,很幼稚?

*當然我們中國也又有另一句古話:人窮誌不窮。但“人窮誌短”似乎更為普遍地為人接受,更能代表大部分人的人生觀。

*物質主義非同於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是一種世界觀,是對世界本原的一種解釋。而物質主義是一種人生觀,是一種以物質財富為中心的生活態度。

□ 讀者投稿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