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活的日子讓我體驗到孤獨,但是我沒有想到回到國內會令我更加孤獨。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已經成長為了一個四不相,既不是美國人,也不是一個道地的中國人了。 我盡量的和幾個海歸維持聯絡,原因是實在缺乏和國內朋友保持友誼的根基,雖然隻有短短的幾年,大家的生活理念卻都已經完全不同。當他們津津樂道地談如何增財致富的時候,我發現沒有機會和他們說任何別的與此無幹的事——在他們忙於積累財富的時候,能有什麽會比這個更重要呢?我也無法和他們談任何我在海外的經曆,他們無法想象,也不願意去聽一個出過國的人談她的辛苦生活——認為我是在炫耀;但是如果我把我的生活說的很好,他們還是認為我是在炫耀。總之是不能談,如果一旦有句話的狀語裏,有這麽一句“我在美國的時候”,這就足以槍殺當時的友好氣氛。我要這樣的朋友,於我而言,又有什麽意義呢? 可是幾個海歸老友,隻要坐在一起,就會不停地互相訴苦,談論自己遇到的不能接受的事。雖然一開始大家覺得很爽,感覺終於有人理解自己了,但是時間一長,有人就開始不聊了,因為這終究也不是麵對現實的好辦法。現實是回避不了的,現實就是我們這群人成了異人。 現在總結起來,其實國情是那樣,自己如果想要在國內呆下來,就隻能接受。比如說接受別人在公共場合抽煙,接受遞煙為友好的表示,雖然大家都知道這玩藝是有害的。再比如說,重新回到國內做生意的方式上來,雖然自己要講究誠信,但是要做好充分的別人不講誠信的準備——這些做起來真的很難,當你在美國最破爛的超市裏買東西時,有一個看上去日子過得不太好的路人經過你時,他的衣角稍稍碰到了你的,就立刻誠懇地道歉——要你再回到中國去過粗魯的日子,真的很難。 我說的粗魯不光是指待人接物的禮貌,而且包括生活態度。記得親眼見到一次城管暴打小販,而圍觀人群借機哄搶小販的貨物——我說的就是這種強搶的粗魯。這應該是個精神上的象征。人們似乎都在信奉一個哲學,就是我必須不擇手段地謀求生存甚至謀求財富——即使別人都因此而死,也與我不相幹。我甚至因此而感到得意,因為死的都是,隻有智者才生存,而且越過越好。我常常想這是不是因為人口多造成的,為了平衡資源分配,需要自己內部消耗一下? 但是不管怎樣,既然作出了回國的選擇,就必須作好改變的準備。或者去改變別人,或者去被別人改變。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改變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但是再痛苦,也比夾在中間什麽都不是的好。記得在上海和一個香港商人聊天,他對國人的行為方式充滿了鄙夷,這也不好,那也不對——隻有香港最好。但是,他並沒有走的意思,因為他正準備再開幾個辦事處。這麽不好,他為什麽還在這裏呢?這是個問題,也許,是個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