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反差巨大 美“嬰兒潮一代”:我們消費孩子埋單(圖)

(2007-07-22 10:14:08) 下一個
反差巨大 美“嬰兒潮一代”:我們消費孩子埋單(圖)      
Local Access打往中國電話卡1.3¢/分種
    
    文章來源: 新華網 於 2007-07-22 00:11:33 給 新華網 發送悄悄話
敬請注意: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反差巨大 美“嬰兒潮一代”:我們消費孩子埋單(圖) 新華網

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正接近退休年齡。與習慣了高福利與享樂主義的“嬰兒潮”一代相比,正在步入社會的“嬰兒潮”子女們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這好比父母消費,兒女埋單。那麽,“嬰兒潮”一代能否與兒女算清這筆賬呢?

巨大反差

經濟分析師、現年51歲的伊麗莎白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與同齡人一樣,她的青年時期充滿自由與快樂,但現在,她卻不得不擔憂兒女的未來。

伊麗莎白的女兒、現年20歲的薩莉還是學生。薩莉說:“我們這代人麵臨著巨大壓力,年輕時就要為未來的事業做好打算。我的許多同學攻讀大學學曆就是為了今後在城裏找工作。”

薩莉的憂患意識對伊麗莎白來說異常陌生。像薩莉這麽大時,伊麗莎白根本不用考慮未來。

與伊麗莎白類似,“嬰兒潮”一代在子女長大成人時才發覺,世界已經大變樣,現在的年輕人麵臨巨大壓力:金錢不能帶來安全感,養老保障不可靠,房價飛漲導致擁有房產遙不可及……

伊麗莎白的兒子丹尼爾現年21歲,是名博士生。“和父母聊天時,他們會說起從前如何抗議戰爭,抗議政府,爭取言論自由,”丹尼爾說,“而我的同齡人中沒有人相信這些做法能改變世界。”

現年55歲的莫琳·埃利斯膝下有3個兒女。由於房價高昂,孩子們無力購置房產,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莫琳說:“我在一家商業銀行工作,所以能在(英國)溫布爾登買一套兩居室。我們是幸運的,盡管在孩子們小時候,我們經濟很困難,但還是付了銀行按揭。我知道有些人不得不變賣房產來償還債務。”
 

莫琳和丈夫約翰·埃利斯都認為,房子就是他們的養老金,房價不斷上漲對他們來說是好消息,但對子女卻不是。莫琳說:“這房子現在價值35萬至40萬英磅 (約合71.83萬至82.09萬美元),如果孩子們要買這樣的房子,年薪至少要8萬至10萬英鎊(16.42萬至20.52萬美元)。即使一套一居室他們也承受不起。”夫婦倆已經決定,在兒女買房時給予力所能及的經濟支持。

對於埃利斯夫婦的兒女,現在考慮養老問題還為時過早,買房才是燃眉之急。現年25歲的帕特裏克在父親公司裏上班。他說:“我根本沒想過養老金問題,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住所。”

埃利斯夫婦最小的兒子、現年19歲的傑克認為,接受高等教育是今後買房的關鍵,“如果我上了大學,我將擁有一段非凡的人生體驗,還有機會獲得一份好工作,這樣才能讓我更快地攢夠買房錢。”

債務繁重

“嬰兒潮”一代一度認為,房產在需要時可以變現,成為一筆可觀的養老金。但如果這樣做,兒女們就不得不打消從父母那裏繼承房產的想法,以最快的速度攢錢,為自己的生計做打算。

現年20歲的馬特·吉賓斯說:“我非常擔心資金問題,等到大學畢業時,我的貸款額將達到1.5萬英鎊(3.08萬美元)。”居住在倫敦的吉賓斯認為,盡管父母為自己的學業承擔了一部分費用,但他們更關心如何享受餘生。吉賓斯的父母在西班牙購買了一棟帶遊泳池的別墅養老,他們為此賣掉英國的四居室住房,租用了一套兩居室。

“我並沒有埋怨他們,現在所有人都這樣做,”吉賓斯說,言語中透出些許無奈。由於無法從父母那裏得到更多資助,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我每天晚上在酒吧打工,節假日白天去公司上班。盡管收入還可以,但我還在為償還大學貸款發愁。”

吉賓斯說,即使大學畢業後順利就業,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擁有自己的房子,“我知道有些朋友的大學學費由家長支付。我有點嫉妒他們。但父母有自己的生活,有權力享受。隻是套在脖子上的債務沉重得像個磨盤。”

與吉賓斯相比,同樣20歲的薩拉·庫克就幸運許多。為保證3個孩子專心學業,庫克的父母承擔了他們的大學學費以及住宿費用,這為他們減輕不少壓力。

由於父母都是教師,可觀的養老金和多年的積蓄基本可以保障他們安享舒適晚年。這讓庫克很有安全感。想到未來,庫克也有點擔心:“我擔心經濟問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爸媽不會給我留下任何債務。”

現實嚴峻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5月27日報道,調查數字顯示,65%的英國“嬰兒潮”一代認為,子女未來生活肯定比不上自己。有人認為,“嬰兒潮”一代應該為沒有給子女創造更好的經濟基礎而負責。

二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和福利體係。這個時期出生的“嬰兒潮”一代恰巧趕上這班車,福利教育、豐厚的養老金和完善的醫療保障使他們成為世界的寵兒。飛速升值的固定資產讓他們相信,子女們完全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他們則有權享樂。

盡管“嬰兒潮”一代的父輩看不慣這種生活態度,但他們不願過多幹涉子女生活;況且,經曆過戰爭和蕭條的父輩們都有這樣的認同:孩子們享受的,正是我們為之流血奮鬥的。

如今,逼近退休年齡的“嬰兒潮”一代發現,子女的生活遠比他們設想中艱難得多,購買房產顯得尤其困難。首先,年輕人的薪水很難趕上飛漲的房價;其次,國家宏觀經濟發展也沒有料想中強勁。英國全國經濟與社會研究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嬰兒潮”一代帶來的國家債務為GDP的130%,遠遠高於政府公布的 40%。


與此同時,養老金體係正在瓦解。“嬰兒潮”一代往往可以享有全額退休金,而往後退休人員工資不足在職時的一半。以英國40歲以下職工為例,他們的平均工資為每周447英鎊(917.38美元),而以後的退休金預計隻有每周223英鎊(457.66美元)。

在教育福利方麵,現代的年輕人無福享受免費大學教育,取而代之的是高額學費,這讓許多年輕人在步入社會前就負債累累。

伊麗莎白的博士生兒子丹尼爾說:“現在所有人都有學位,要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從而找到好工作,就必須繼續深造,但這樣的深造費時又費錢。諷刺的是,畢業後你竟然不得不為那些學曆不如你的人打工,原因是他們大學畢業後直接參加工作,因而擁有更多工作經驗。”

年輕一代麵臨的另一方麵壓力來自照顧老人。為更好地享受生活,“嬰兒潮”一代往往推遲生育或減少育兒數量,加之老年人壽命顯著增長,如今年輕人人口數量明顯少於父輩,社會老齡化趨勢突顯,一名子女照料多名老人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與二戰後經濟迅速發展時相比,現在的勞動力市場也大不如前。在德國,“未來一代權利基金會”領導人約爾格·特雷梅爾說,由於勞動力市場變化,現在的年輕人被稱作“實習生一代”,因為他們很難找到收入可觀的工作。“在上世紀70年代,30歲職工的平均收入比50歲職工的少15%,而現在這個差距擴大到了 40%,”特雷梅爾說。

“嬰兒潮”一代的消費習慣也為下一代帶來不少壓力。他們曾目睹經濟飛速發展,因此普遍認為,明天肯定比今天更好,未來經濟增長帶來的財富必然超過目前債務。帶著這種心理,他們養成了“舉債享受”的消費習慣,今天花明天的錢。

為孩子犧牲?

“嬰兒潮”一代應該怎樣判斷自身未來的價值?他們是否已經準備好為下一代作出犧牲?

牛津大學經濟曆史學教授阿夫納·奧費爾說:“在20世紀上半葉世界大戰後,我們曾經曆了一段(經濟)逐漸增長的時期。但現在,氣候變化、老齡化、能源枯竭、全球化、移民潮、技術外流以及可能爆發的核戰爭就在眼前。這些都無法通過目前經濟學的正統做法——改變價格來應對。我認為我們知道該怎麽去做,但缺乏做的勇氣。”

如今,與“未來一代權利基金會”有著類似目標的組織正在為年輕人爭取權利。譬如在以色列,一個名為“未來一代委員會”的組織,致力於阻止不利於保障年輕人權利立法項目。但這種努力還遠遠不夠。

英國影子內閣中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大臣戴維·威利特在一次講話中說,英國政府必須更加關注年輕一代的需求。他說:“這需要我們換一種思維方式,在製定政策時考慮未來。”威利特認為,在這一方麵,政府應當承擔責任:“政府和社會如同幾代人之間的契約,政府的工作之一就是維護這項契約,以保證不會出現一代人剝削另一代人的現象。”

盡管中老年和青年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受關注,但如何說服“嬰兒潮”一代為自己的兒女作出犧牲仍是個難題。在美國工作的英國哲學家斯蒂芬·加德納說:“我並不喜歡‘作出犧牲’這種說法。如果我用信用卡過度消費而有人提醒我應該節製,這能叫作‘犧牲’嗎?”

令人痛苦的現實狀況是,“嬰兒潮”一代發覺,他們被自己一手創造的世界所困擾,與此同時,自己這代人造成的破壞仍在延伸。“真是令人苦惱,”現年51歲的伊麗莎白說,“你希望能告訴孩子一切都會好起來,他們能解決一切困難,可你明知情況會變得非常非常艱難。”

伊麗莎白的女兒薩莉說:“我感覺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短視而自私的社會。我們應當在父輩們失敗的地方尋找通向成功的辦法……但我們卻變得憤世嫉俗。”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