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談談莫泊桑的《項鏈》by ·廖 康·

(2007-06-15 20:16:30) 下一個
談談莫泊桑的《項鏈》(ZT)

送交者: PoorKids? 2005年11月04日12:29:34 於 [兒童成長]http://www.bbsland.com
 


發布者 siyu 在 05-11-03 09:15

 請您惠顧讚助商
鼓勵其長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廖 康·

莫泊桑的《項鏈》,毫無疑問,是西方短篇小說中最為中國讀者熟悉的作品之一。無論中文、法文、還是英文的經典選讀,都可能收入這篇。在中學、大學的文學課上也會講到這個故事;而且都無一例外地把它作為譏諷虛榮的典範,似乎從未受到過挑戰,大家一致認為那是不言而喻的。我當學生時,曾提出過異議,被教授三言兩語,象撣土一般給撣掉了。我心有不甘,等到自己也熬成老師,便選這篇小說來教了兩回,宣講我的同情說。費了好大力氣,才有部分同學接受了我那大逆不道的觀點。其實,接受不接受,倒沒什麽關係,能引起關注、細讀和討論,我的目的就達到了。在美國教書,我如法炮製,以為也會獲得同樣成功。沒承想,美國同學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這篇小說是表現同情,根本無須討論,把我的計劃全打亂了,差點兒沒幹站在講台上發呆。幸虧我準備得充分,拿莫泊桑另一個短篇《珠寶》(Les bijoux,1883)來對照,才把學生們打發了。同情說是基於《項鏈》的情節和人物刻畫,此說在與《珠寶》進行比較後,可以看得更清楚。

首先,我們看一下莫泊桑在《項鏈》中是怎樣通過情節引人同情的。主人翁盧瓦塞爾夫人(Mathilde Loisel)天生麗質,但嫁了個平庸的小職員,生活小康,卻無法實現她對美好、奢華生活的夢想。我們以前批判的這種所謂小資產階級的欲望,其實是最普通,最平常,最容易為人理解的欲望。如果連這也批判、也鄙視,那就是在批判和鄙視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了。她和丈夫得到教育部長的邀請去參加舞會,因沒有合適的衣服,她寧願不去,也不想丟臉。丈夫毅然決然地拿出自己好不容易積攢下來買獵槍的四百法郎,為她買了新裝。這細節表現平庸的丈夫如何努力滿足美麗的妻子,舍棄自己的快樂,既是人之常情,也令人讚歎。她從有錢的朋友福亥提耶(Jeanne Forestier)夫人那裏借到項鏈後,不再擔心看上去窮酸,在舞會上大獲成功,證明自己美貌迷人,這又有什麽錯?隻有在我們全民族的內心世界都受到扭曲的那些年代,才會把這最自然不過的喜悅譏諷為過度的虛榮。當妻子陶醉於自己的成功時,盧瓦塞爾先生在旁邊的小屋裏打起瞌睡來,這表現了年輕的丈夫對妻子的信任,為妻子能夠快樂而毫無抱怨地坐等。丈夫的好品德還表現在發現項鏈丟失後的反應上,當妻子坐在家裏發呆時,他一步步沿著街道尋找了一夜。這些細節令讀者對他起敬,而對敬佩的人遭難,我們不是譏諷,而是同情。

不要急於說漂亮的女人是禍水,至少在莫泊桑的這個短篇裏不是。一旦盧瓦塞爾夫人從最初的打擊中清醒過來,她就表現得非常英勇。為還債,公寓換了小的,女傭人辭掉了,她親手做一切家務,不顧臉麵,上街買菜,討價還價,與丈夫同心同德擔負起生活的重擔。她沒有利用自己的美色,沒有利用在舞會上認識的人。舞會隻是她實現過的一個夢,每個女人都可能有過的美夢,僅此而已。她為這個夢付出了十年辛苦勞作的代價。命運捉弄人:讓出奇漂亮的臉蛋生長在非常普通的家庭中,讓意想不到的大禍突然降落在平平安安的生活裏。此時,如何應對,檢驗人。盧瓦塞爾夫婦經受了檢驗,丈夫幹兩三份工作,妻子勤儉持家,十年後,還清了債務。當年的美女不再,模樣與貧窮的使女無異,但保住了自尊、贏得了驕傲。讀到此,我為之感動、為之敬佩。那出乎意料的結尾隻是加深了我的同情。

再看《項鏈》的人物刻畫。盧瓦塞爾夫婦和他們的朋友福亥提耶夫人無疑都是好人。盧瓦塞爾夫人美麗,雖然虛榮,但那無可厚非,若不是命運捉弄,並不一定會因此而招致苦難。大難降臨,她沒有棄夫而去,沒有出賣色相,而是與丈夫相濡以沫,其真誠遠勝過她對榮華富貴曾有過的向往。還清債務後,她那純真的快樂,那敢於麵對富人而無愧的勇氣,這一切都令人肅然起敬。盧瓦塞爾先生初似平庸,但字裏行間卻處處顯示他善良、體貼。大禍臨頭時,他不急不躁,以斯多葛式的堅忍默默地接受命運的挑戰:尋找項鏈,寫信請求緩期歸還項鏈,四處借錢,買鑽石項鏈,拚命工作,努力還債,而且從來沒有抱怨妻子。這個普通男人,在我眼中逐漸高大起來。他雖然沒有什麽豐功偉績,但捫心自問,他所做到的,我做得到嗎?我有什麽資格小看人家?人家有什麽可以譏諷之處?佩服還佩服不過來呢!

福亥提耶夫人是個富態的女人。對朋友大方、信任、誠懇、同情。項鏈還晚了,她有點不悅,這也情有可原。當得知朋友為了賠償她那假項鏈,買了真的鑽石項鏈,並為此而付出十年勞苦的代價,她大為感動。但她有兩種選擇:一是隱瞞真相,二是告訴朋友她那項鏈是仿製品。她說了實話,故事結束於此。我們不難想象,歸還真項鏈,或賣了那項鏈還他們錢,是不言而喻的。盧瓦塞爾夫婦最終會因此而富裕起來,但青春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回來了。這是一個典型的因誤解而發生在好人之間的悲劇,命運——即丟失項鏈這偶發事件——是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福亥提耶夫人的疏忽、盧瓦塞爾夫人的虛榮、盧瓦塞爾先生的驕傲,以及這對夫婦的想當然,是次要原因。主次原因碰巧撞到一起,發生了一幕令人噓唏、悲而不慘的戲劇。它所引發的,恰恰是亞裏斯多德在《詩學》中所論述的看悲劇的情懷,即憐憫,或曰同情,因為主人翁遭受了不應遭受的厄運,而主人翁不一定比我們弱小,隻不過命運不濟,加上自己犯了過失。我們同情這對夫婦,因為他們本不必為一個假項鏈而辛苦十年。我們尤其同情盧瓦塞爾夫人,因為她那罕見的美貌永遠消失了。而對於盧瓦塞爾先生,在同情之上,還有敬佩。

人類各種感情之中,一般說來,同情是最容易激起的。同情也就是孟子論述過的惻隱之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基本感情。也許就是這個原因,莫泊桑的另一個短篇小說《珠寶》才不如《項鏈》那麽成功,那麽廣為人知。《珠寶》與《項鏈》正好相反。雖然講的也是一家小職員的故事,雖然他們也住在殉道者大街(Rue des Martyrs)上,雖然其表象也與實情不同,但故事的效果卻是十足的譏諷。

《珠寶》裏的主人翁是內政部的小職員藍丹(Lantin)先生,他那漂亮的妻子是完美的家庭主婦,而且知足常樂。雖然丈夫的薪金微薄,她卻能讓日子過得非常舒適,還有閑錢買珠寶首飾。當然,她說,那些首飾都是仿製品,不值錢。突一日,她染病身亡,藍丹先生悲痛不已。而且,他發現,用他那點薪金維持原來的日子,連他一個人都養不起。他以為是自己不善理財,以致淪落到出賣亡妻首飾的地步。但萬沒想到,那竟然是真珠寶,值大錢。想明白是怎麽回事以後,他也痛苦了一會兒,但很快就興高采烈了。他賣掉了所有的珠寶,得到一大筆錢,驕傲地辭去工作,迫不及待地開始享樂……

這個短篇既諷刺藍丹夫人,更諷刺藍丹先生。他花那髒錢,花得那麽心安理得,而且吹噓自己繼承了遺產,每次都比前一次的數額大。一副小人得誌的嘴臉躍然紙上。由《珠寶》反觀《項鏈》,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珠寶》裏的首飾是真貨,而人是虛偽的,小說譏諷其主角。《項鏈》裏的首飾是假貨,而人是真誠的,小說同情其人物。兩篇都是上乘精品,但同情的力量顯然大於諷刺。

cnd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