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要太圓滿 by ·貽 笑·
(2007-06-14 19:41:06)
下一個
人生不要太圓滿
·貽 笑·
朋友送來一個圖文並茂的POWERPOINT文件,其中引用了台灣半導體之父張忠謀的話:人生不要太圓滿。張忠謀充滿哲理的話被很多人引用過,但這次讀到,仍引發筆者頗多感想。
不久前回大陸省親,眼見耳聞兩位院士級的著名教授不幸病倒入院。一位在入院的前一天還以九十高齡為學生講課,結果不幸腦溢血而倒在講台上。另一位入院前已九十有二,但仍密切關注國內外學術動態。一向無恙,卻突然血壓高到藥物無法控製而不得不緊急住院治療。我一麵為兩位院士的康複祈禱,希望他們能繼續他們光彩的人生,但同時又對生命的不可抗拒性深深敬畏。
天才,作為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之一,永不停息地探索、發明、發現和創造奇跡。他們所追求的是一個不斷更新的目標,所以,在他們離世時,往往仍有很多未竟之事。於是就有了杜甫在《蜀相》中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然而,天才本非常人。他們來到世界上,或許就是為了給人類社會作出貢獻,而自己卻很少甚至不去真正享受常人眼裏的那種生活。在世人眼裏,他們的追求和奉獻,一如李商隱所描寫的執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幹。
優秀人才,特別是科學界的英才,也是社會發展動力的一部分,是社會極其寶貴的財富。這部分人往往過多地作出奉獻,而過少地享受生活,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尤以為甚。即便步入了老年,本應好好享受一下金色的晚年,但很多人仍總是以《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誌在千裏”自勉,卻很少細嚼曹操同一首詩中的其他名句:神龜雖壽,猷有竟時。……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張忠謀有一問頗值得我們深思:如果你是一隻蚌,你願意受盡一生痛苦而凝結一顆珍珠,還是不要珍珠,寧願舒舒服服地活著?
常人,特別是在被自己的努力證明為常人之後,似乎大可不必對“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有太多的眷戀。大多數人都不想碌碌無為,都可能有或曾經有過要作出一番成就的想法。但如果最終沒能育出光彩奪目的珍珠,在有生之年,大可不必自我剝奪對生活的享受。記得唐詩中有一首無名氏所作的七絕《金鏤衣》,後兩句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雖其本意是勸人及時行樂,但就凡人應享受人生而言,也不無幾分道理。刻意追求所謂的圓滿人生,往往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壓力。輕則造成抑鬱,如觀眾喜愛的中央電視台優秀節目主持人崔永元;重則可能走上極端,如一個多月前,因不堪精神重壓而自殺的上海長海醫院腎內科主任、著名腎髒病學專家李保春。
很多人把金錢作為衡量人生是否圓滿的標準,於是拚命積聚個人財富。成了千萬富翁,便想躋身於億萬富豪之列,繼而榮登富比士排行榜。結果不少人,積勞成疾,甚至英年早逝。應了市麵上的一句話:人不能把錢帶進墳墓,但錢卻能把人帶進墳墓。也有一些人,節儉地省下每一分錢,甚至連看病都要算計一下,為的是所謂未雨綢繆或退休之後可無後顧之憂。結果,錢是有了一些,生活卻變得乏味甚至苦澀。而到了古稀或耄耋之年,卻發現錢變成了用處極為有限的身外之物。
作為貨幣的錢,本就是為了流通而生。它的流通可促進商品和資本的流通和發展。因此,錢一旦捏在手裏捂汗而不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義。其實,錢的彈性很大。隻要來得明白,用得恰當,多多益善。但少些也無妨,可以“一個銅板掰成兩半花”。隻是不要隻“掰”而不“花”,也就是不要過多地算計,而忽視了消費。即便對“千金散盡還複來”心存疑慮,也大可不必成為貌似掌控金錢,而實際上是金錢奴隸的高老頭。
也有人認為,圓滿的人生一定要有充裕的時間,有了時間,才有閑情逸致。其實,上蒼在時間上對每一個人都很慷慨大度,也最為公平:每人都有一生,而且這一生的每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如果一定要強求圓滿的人生,或強使自己象天才那樣不息地追求,或過度地追名逐利,那時間一定遠你而去。如不強求人生的圓滿,給自己留幾分空閑,人生反倒變得豐富多彩。李嵐清退休前對古典音樂就頗有見地,退休後所著之書就包括音樂筆談。他還以71歲之齡學習篆刻,至今已治印三百多方,並舉辦過個人篆刻展。他的篆刻,雖談不上大家風範,但賞心閱目絕對綽綽有餘。
如果走進或仔細觀察一下足球的頂級賽事,對理解“人生不要太圓滿”這句話可能會有所幫助。在那裏,不管是坐在貴賓席的總統、王公貴族或科學家,還是在大看台上擠作一堆的平民百姓,在自己球隊精彩入球的一刻,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喜悅,用鼓掌、擁抱、雀躍、歡呼、人浪、狂叫等等,盡情享受人生的那一刻。總統和國王並不需要那一刻去處理政務,平民百姓也不需要那一刻為名或為生計而忙碌。把足球場的那一刻用於其它,未必能使人生圓滿,而在足球場看台上盡情享受那一刻,人生又未必變得不圓滿。
萬事皆緣,人生不要太圓滿。說俗了,不妨把雄心壯誌限製在人生的某一時段裏。或者說,盡自己所能,在某一層麵上做到混得過去,也就可以了。
□ 讀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