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人的誠信是如何失掉的(ZT)

(2007-01-29 22:27:03) 下一個
中國人的誠信是如何失掉的
發布者 yq 在 06-09-15 08:49

 請您惠顧讚助商
鼓勵其長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秦暉

以誠求信,為善必真

2001年高考的作文題是對一則寓言的評論:一個青年帶著七個行囊過河,這七個行囊分別是:健康、美貌、誠信、才華、金錢、榮譽、地位。河中遇險,需要扔掉一個才能求生,於是青年人扔掉了“誠信”。考題問學生對這個青年人的選擇有何看法?

這個考題頓時激起了社會各界對“誠信”的議論,考試次日,不少傳媒就在“我們還要不要誠信?”之類的標題下發表了紛紜的眾說。的確,這些年來人們痛感誠信缺乏的危機:市場上“假冒偽劣”泛濫,連“防偽產品”也有偽的,不守合同、惡意賴賬、收貨不付款、收款不發貨成為司空見慣,金融詐騙、設局坑人,上市公司包裝作偽,公然“圈錢解困”,傳銷、抬會的欺詐、坑親殺熟,令人發指,甚至近年來引人注目的拐賣婦女兒童問題,據許多調查居然為親友熟人欺騙的占了很大比重,以至於媒體呼籲不要“輕信”親友……一個社會的人際關係之不誠不信到如此地步,實在已是匪夷所思了。

於是人們借此次高考命題呼籲誠信。有人指出:“誠信是人之為人的基本準則。”有人說:“誠信是成功的秘訣。”還有人引經據典,指出孔子認為寧可去兵去食而不可失信,信與仁義禮智乃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視的倫理。……這些當然都沒有錯。然而問題在於,為什麽人人都知道誠信重要,而現實中誠信卻如此缺乏?為什麽先哲關於去兵去食不可去信的經典,敵不過權色才錢名利皆重於“信”的現實“選擇”?

現在有種時尚,就是把一切醜惡的東西都歸之於市場經濟下的人心不古、重利輕義。然而別的東西還可以討論,這不誠不信毫無疑問是與市場經濟無關的。眾所周知,做買賣的基本條件就是要有信用。自然經濟下封閉的親友熟人小圈子的關係可以靠親情,市場上陌生人之間打交道靠什麽?當然唯有誠信。所以發達市場經濟社會必然是信用至上的社會。道學家也許會說這種社會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但決無法說它不講信譽。發達的市場經濟必然是發達的誠信社會,不管什麽“文化”下這都是必然的。

因此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進入了市場經濟因而變得不誠不信,而在於缺乏誠信我們就進入不了市場經濟。那麽究竟是什麽導致了不誠不信呢?

其實答案並不複雜,誠信誠信,先有誠,而後有信。誠者真也。為人行事,有對有錯,誰也難說自己是永遠正確的。但真誠卻是為人行事的基礎,沒有起碼的真誠,說出的話連自己都不相信,還能指望別人的信任?做的事連自己都覺得像演戲,還能指望別人當真?

如果一個社會假話橫行,人人口是心非,事事弄虛作假,那麽即使有真誠人想辦實心事,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從而發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導致虛偽橫行,真誠消隱。我國傳統文化雖然重視誠信,但那時的長期專製的確產生了直言賈禍、真事多磨的弊病。“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知人知麵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無”、“假作真時真亦假”等等感歎真誠之難的諺語數量既豐,流傳亦久,這樣的狀況不能不對我們的文化產生影響。

而20世紀中葉以來的一個時期由於體製上的原因,這種弊病又有了驚人的發展。說“違心”話辦“違心”事成為司空見慣,出現過“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的“格言”,掀起過全民“放衛星”的說謊比賽。由於那時不搞市場經濟,自然也談不到在市場上作假,但在官場上作假之普遍,則決不下於今日之市場。可以說那時的真誠就已經是極為稀缺的 “資源”了。

而“誠”既不存,夫複何“信”?從那種狀況轉入“市場型的”誠信危機,可以說隻是不誠不信的形式換了,實質早已存在,由此到彼,實在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政治掛帥”的年代裏權欲熏心的人,到了“經濟掛帥”的年代自然利欲熏心。官場上說慣了假話,到了市場上焉得不賣假貨?而那種為了政治資本的“原始積累”而“大利滅親”、坑師害友以求榮顯的時風,與後來為了經濟資本的“原始積累”而坑親殺熟以圖致富的行為又有多大距離?甚至今天那種圍觀溺水者滅頂而不施援手、漠視歹徒行凶而袖手無為的可悲狀況,在過去特別是在“十年浩劫”中不是早就種下根子了嗎?

總之,“真誠”作為一種資源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其實已經被破壞得太厲害、稀缺得太久了。如今時興自由交換了,自己有自己的權利並且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人們才發現,在習慣於說謊的人群中建立彼此的信任是多麽困難,而缺乏信任的人們間進行“交易”的“成本”又有多麽大!

誠信誠信,以誠才能求信,欲求一誠信的社會,宣傳誠信的重要性固然應當,在製度安排上進行改革,讓人們養成講真話和以誠相待的習慣則是關鍵。過去我們的宣傳中不乏追求盡善盡美的理想主義。我以為這並不錯──我過去曾指出曆史上的罪過不源於“理想”,而源於強製,今天我可以補充說是源於強製對於真誠的摧殘。隻要不強製人們說假話,對盡善盡美的真誠追求即使有所“空想”,至少也可以得到較善較美,而不至於淪為盡惡盡醜。回到前述那個寓言,即使我們對健康、美貌、才華、榮譽等等的追求都是“空想”,至少我們還有誠信。有道是:

夫真善美,以真為首。
苟無其真,何善之有?
苟欲求美,唯真是守。
真誠既立,假話拑口。
善美有望,戰勝惡醜。
去兵去食,唯信必存。
以誠求信,為善必真。
取義得義,成仁得仁。
仁義禮智,皆以信成。
cnd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