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米國”三而竭“

(2007-01-18 19:57:22) 下一個
張文木:2006國際形勢基本特點
[ 2007-01-08 10:3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 張文木教授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6年整個國際形勢的發展特點基本上可以做兩個概括:一是美國對外擴張嚴重受挫;二是第三世界力量的重新興起。目前尚不能說“東風”壓倒了“西風”,但“西風”確實沒有壓倒“東風”。我們可以從如下幾方麵看出這個特點:


第一,美國從“一股作氣”進入“再而衰”


過去的一年中,美國已經從阿富汗戰爭的“一股作氣”,在伊拉克戰爭中進入“再而衰”階段。從“9·11”以來的美國外交“路線圖”看,美國的戰略顯然不完全是在反恐,而是希望通過“反恐戰爭”將世界格局改造得有利於美國的利益,並借此清除潛在的對手。

曆史經驗表明,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有力量可以與兩個以上的大國對抗。古羅馬人開始隻是為了自衛,先與北方的高盧人打仗,後又與南方迦太基人發生戰爭,勝利後繼續向整個地中海國家進攻,結果導致羅馬帝國整個滅亡;19世紀初,拿破侖與英國作戰,取得輝煌的勝利,繼而於1912年輕率深入俄國,其後三年便遭到失敗;20世紀40年代,德國希特勒開始跟英國作對,贏得西歐,1941年正在得意之際揮師直奔俄國,其後又是三年便遭到失敗;同期的日本開始與中國開戰,初期取勝,1941年又與美國開戰,其後還是三年失敗;50年代在朝鮮戰場上,美國與中國和蘇聯對陣,美國三年便敗;60年代在越南戰場上,美國還是與中國和蘇聯作對,結果時間是長了些,但也是敗得沒有麵子。小布什上台後,更是點名向七個“邪惡軸心”國家叫板,如果有一點曆史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這是老虎吃天,隻能是耗盡虎力後一無所獲。有人說小布什外交是什麽“保守現實主義”,其實他既不“保守”也不“現實”,他有些像11世紀發動“十字軍東侵”的教皇烏爾班二世,宗教狂熱加上極不現實的理想主義。

小布什在伊拉克問題上正在繼美國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之後第三次犯類似戰略性錯誤。這三次錯誤將教訓美國人懂得這樣一個規律:對於西方海權國家來說,它們是不能深入到東方內陸進行作戰的。比如,19世紀初拿破侖贏在歐洲戰場卻敗在俄羅斯內陸;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三次深入阿富汗大山峻嶺間,結果慘敗而歸;中英鴉片戰爭中,英國贏於沿海卻敗於內陸三元裏。這些都是證明海權國家作戰規律的經典戰例。

中亞是世界地緣政治的“百慕大三角”,來者基本無回。美國人閱曆淺,不太讀書,二戰中發了財,在歐洲有“馬歇爾計劃”,但在遠東地區卻不知如何花錢,結果在朝鮮和越南作了賠本的買賣;蘇聯解體後,美國人又燃起“舍我其誰”的萬丈雄心,小布什勞師征遠,驅兵深入中亞,2001年在阿富汗打了勝仗,做了曆史上所有霸主沒有作成的事,結果不想兩年後卻裁在表麵看來最不經打的伊拉克。事實上小布什在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初就已陷無解的邏輯悖論之中,即控製伊拉克則必須控製伊朗;而控製伊朗則必須控製俄羅斯。如果說前一目標使後一目標成為嚴肅,那麽後一目標則使前一目標成滑稽。現在可以明白地說,明年如果小布什若再不知深淺地進入伊朗或朝鮮,那美國就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伊朗或朝鮮完成了從“一鼓作氣”到“再而衰”再到“三而竭”經典過程。


第二,小布什破壞了以往有利於美國地緣政治“均勢”結構


世界政治本質上是一個力量均勢場,打破這個均勢場而又能從中獲益,不是什麽人都能做到的。20世紀90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老布什發起海灣戰爭,但他熟稔“均勢”製衡之道,幫助了科威特而又保留了薩達姆,利用兩伊相互牽製及科威特對伊拉克的抵製,保證了美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如今小布什把伊拉克、伊朗,甚至敘利亞全都納入“敵人”範疇,結果是打破了中東國家的力量平衡的同時也失去了老布什留下的美國在中東主導地位。令小布什萬萬沒想到的是被他“解放”的人民卻在拿起槍來反對留在中東的美國大兵。

不僅如此,更令小布什外交雪上加霜的還有遠東朝鮮核試驗。朝鮮半島的巨響打破了核不擴散體製。那這怪誰呢?2001年12月11日,在阿富汗戰爭進行到尾聲時,布什宣布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美國這種單方麵破壞戰略武器平衡的做法,自然也會被其他國家效仿。另外,美國在聯合國在伊拉克沒有查出大規模殺傷武器並在聯合國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向伊拉克開戰的,結果將薩達姆關進了美國人控製的牢房;這樣有人就不得不問,與其棄核而死,為何不去有核而生?2006年,備受關注的朝鮮與伊朗核問題,使核不擴散體係麵臨考驗,使“核均勢”麵臨危機,解鈴還需係鈴人。當年美國國力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衰退中,前美國總統尼克鬆被迫承認世界的“五級”格局,被迫承認世界的多元性,此後美國外交從單邊主義轉入多邊主義,利用世界均勢製衡,使美國得以解困。當前看,小布什外交如一意孤行向伊朗或朝鮮動武,那伊朗朝鮮將是美國人的“滑鐵盧”。當然,伴隨中期選舉的結束,美國人正意識到“四處樹敵”和“四麵出擊”的危害。美國的有識之士開始意識並試圖扭轉小布什外交方向,類似20世紀70年代的“尼克鬆主義”可能會在中東出現。

現在小布什幾年前搬起的“反恐”巨石已砸了美國的腳。現在已不是美國政治改變第三世界,而是第三世界政治正在改變美國。正如美國在朝鮮戰場撤換麥克阿瑟、在越南戰場上麥克納馬拉辭職的道理一樣,11月美國國防部長姆斯費爾德下台與12月美國跨黨派組織“伊拉克研究小組”公布“伊拉克報告”都具有風標性的意義,它們都意味著美國中東政策將做調整。但從根本上講,美國目下這屆政府還未真正意識到其對外戰略的失誤所在,戰略性的調整可能要等下一屆政府來推動。


第三,戰爭教育了人民,第三世界力量興起


美國陷入困境的根源,是美國的宏大目標與自身資源的不匹配。從國際力量的發展看,當前世界再次呈現當年毛澤東提出的“三個世界”劃分的格局。隨著美國力量的衰退,美國會逐步收縮戰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第三世界力量的興起,是被美國“逼”起來的。當前中東整體地反美,拉美的“左轉”、伊朗與朝鮮的針對美國霸權的核訴求,都或多或少與美國的“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單邊霸權政策有直接關聯。

當前,第三世界的興起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百川匯流,目標集中,直衝美國。2006年可以看作是過去七年拉美左翼潮流的高潮之年。《紐約時報》驚呼:整個拉丁美洲已經有3/4的國家政權落入到了左派的手中。拉美左派或中左政府采取資源國有化措施極大地動搖西方國家主導的石油體製根基。在亞洲地區,就在伊拉克暴力事件迭出,美國一籌莫展之際,9月份伊朗與朝鮮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了會談。雙方決定共同推進核開發,團結一致對抗美國。這些都是自20世紀80年代所謂“全球化”以來的突出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衰退與第三世界的興起是同步的,它與20世紀60-70年代美國衰落時麵臨的世界形勢十分相似,而與1962年的所謂“古巴導彈危機”結果又相似又不相似,當時蘇聯在古巴隻涉及的是導彈問題,現在則直接涉及“核武器開發”問題。金永南9月16日在古巴召開的不結盟國家運動首腦會議上說,“我們已被美國逼迫到了事態無法預測的程度。作為遏製力,我國隻能擁有核武器”。

當前世界南北矛盾的物質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絕對無限性和國際資源的絕對有限性間矛盾,其政治矛盾的根源則在於不合理的國際資源配置體係。近十幾年石油需求與供給總體是平衡的,問題是目前的資源分配體係與資源需求重心向亞洲轉移這一變化不相適應了。形象地說就是,“幹活的人飯吃不飽,不幹活的人飯吃不完。”從根本上講,這是由於目前不平等的世界政治關係,才導致了南北差距與矛盾上升。小布什上台後,不是緩和矛盾,反而通過一次次戰爭及絞殺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的方式激化這種種矛盾,逼迫第三世界的集體“反抗”。


第四,中國獲得了更為從容的國際時空條件


在2006年的世界確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與內外交困的美國外交相比,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備受關注。從我國的外交實踐看,近年我們外交穩定了近鄰,和諧了遠邦。自去年以來,中國西、南、北三麵越來越穩定,與第三世界的友誼日漸深化,這為我們應對日益突出的東海問題及解決台海問題提供了更加從容的國際時空條件。

大國崛起於地區性守成,消失於世界性擴張。“地區性守成”應是中國長時段的外交策略理念。我們始終要堅持不稱霸道路。曆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世界擴張中獲得可持續發展。殷鑒不遠,小布什外交就為我們學習這個道理的提供了最近案例。“地區性守成”的理念與毛澤東同誌提出 “不稱霸”、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中等發達國家”等戰略外交目標,及目前中央提出的“和諧世界”的目標是一致的。今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中非論壇”及其相關成果都是中國“和諧世界”從理念向第三世界側重的重要標誌,因此,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 張文木教授)

(本文僅僅代表作者觀點)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