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omaneeConti..."> LaRomaneeConti..." /> 了解法國三大有名的紅酒~~(組圖) - 博客 | 文學城
個人資料
正文

了解法國三大有名的紅酒~~(組圖)

(2007-08-04 13:20:34) 下一個




La Romanee Conti

  波爾多的酒世界馳名,有5大酒莊等等知名的莊園。對於同樣知名的產區勃艮第來說,有羅曼尼·康帝一個酒莊就可以把勃艮第提升到非常的地位,可見康帝的聲望。

  這個世界馳名的酒園常被簡稱為DRC(Domaine de la Romanee Conti),是科爾多省(Cote d'Or)最大的酒園。其中包括獨立的酒園Romanee Conti和La Tache,一半的Richebourg。



  Romanee-Saint-Vivant,另外還有Vosne-Romanee,Flagey-Echezeaux,Le Montrachet,Grands-Echezeaux最好的部分。總麵積達到506.2英畝,Romanee Conti園的麵積為67.5英畝,所種的紅酒葡萄為100%的Pinot Noir(黑皮諾),植株的平均年齡高達50年?瓴?課?000箱。康帝園會按照不同的酒園的名字來命名他的葡萄酒,所有產品均是精品,當然其中最好的還當數Romanee Conti。羅曼尼·康帝又如此滿園的珠玉也無愧於“天下第一園”美譽。





  Romanee Conti酒園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現在就遠的疆界也是從1760年開始流傳下來的。1866年時,法國爆發了根瘤蚜蟲病,很多莊園受到影響甚至數年顆粒無收。Romanee Conti園不惜血本,使用化學肥料取代可能傳染蚜蟲病的天然堆肥,利用本園苗圃的苗木進行壓條繁殖,才躲過此劫。可見莊園對葡萄看護的精心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Romanee Contin園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到了1945年,園主已經沒有資金可以對Romanee Conti園進行投資。由於大量的青壯勞動力死於戰爭,勞動力也極為缺乏。1945年的春季,嚴重的冰雹災害傷到了Romanee Conti園大部分的老植株。那一年隻生產了600瓶酒。在1946年,不得已將老植株鏟除,並從La Tache引進植株種植,因此,1946到1951年這個Romanee Conti園沒有出一瓶酒。釀酒師Aubert de Villaine和Henry-Frederic Roche對莊園的管理極其嚴格,質量堅持一貫的高標準。土壤對葡萄的生長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科爾多省多為山地,很多葡萄園均在山坡上,Romanee Conti園也是如此,一旦遭遇連綿的陰雨天氣,葡萄園中的土壤很容易被衝到坡下麵去,而造成土壤的流失。因此一旦經過連綿的雨季後,Romanee Conti園的工人經常拿著鐵鍬和鐵桶,把衝走的土壤搬回到園中,甚至從附近La Tache園中借土。Romanee Conti園每公頃種植約10000株葡萄,年產量為每公頃2500公升,平均每3株葡萄才釀一瓶酒,產量低得驚人,也保證了他無與倫比的質量。葡萄的栽種護理方麵完全采用手工,不使用化學殺蟲劑,盡量少使用其它化學方法。每年在葡萄成熟的季節,Romanee Conti園就禁止任何的參觀訪問活動,謝絕閑雜人等入園。葡萄成熟時,熟練的葡萄工人手提小竹籃小心地將完全成熟葡萄串采下,立即送到釀酒房,然後經過嚴格的人工篩選,才能夠釀酒。Romanee Conti酒釀造的時候不用現在廣泛使用的恒溫不鏽鋼發酵罐,而是在開蓋的木桶中發酵,發酵過程中,每天將表層的葡萄用氣壓式的機器壓入酒液,以釋放更多的組分。所有葡萄酒都要在全新的橡木桶中陳釀,Romanee Conti園有自己的製桶廠,他們采購來橡木桶的輻板,風幹3年後再經過特殊的低溫烘烤後才進行製桶。

  Romanee Conti酒具有十分變化莫測的香氣,按照Aubert自己的說法是,“有即將凋謝的玫瑰花的香氣,令人流連忘返”,如此甘美濃鬱的酒甚至在放下酒杯數分鍾後依然齒頰留香。唯一令人頭痛的問題就是價格,現在即便是1瓶1998年的Romanee Conti新酒也要2500美元以上,經過幾年的酒全要在3000美元到5000美元之間。那些稀世珍釀更是天價。即便如此依然供不應求,為此,酒莊采用了一種搭班銷售的方法,要買5瓶DRC出品的任何其他的酒,才能夠買一瓶Romanee Conti,好在DRC所出的必屬精品,所以其產品也是有價無市,隻有在大型的葡萄酒拍賣會上才有可能見到他的身影,一般的零售店裏根本無覓其蹤。難怪品酒家Robert Parker Jr.說:“Romanee Conti是百萬富翁之酒,卻隻有億萬富翁才喝的到。”如果誰有一杯在手,輕品一口,無論從哪個方麵講,恐怕都會有一種帝王的感覺油然而生。

  Chateau Petrus












  在波爾多的4個紅酒產區內Pomerol是其中最小的一個,總麵積隻有740公頃。這裏的酒莊也差不多全是小農作業,麵積不到1公頃的有很多。但是也許是物以稀為貴,也許是小酒莊可以精工細作,這裏出產的酒比波爾多其他地區都要貴。而其中Chateau Petrus則是領軍人物。Chateau Petrus麵積為28.5英畝,所種的葡萄為Merlot 95%,Cabernet Franc 5%植株的平均年齡40年,年產量為4500箱。Petrus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彼得”,它是以耶穌的門徒聖彼得而命名的,大家在Chateau Petrus酒標上可以看到手握天堂鑰匙的聖彼得。Chateau Petrus不象Romanee Conti酒園的曆史那麽悠久,甚至到了1945年,他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酒莊。他近年來的成功全要歸功於他的後天努力了。Chateau Petrus這個名字出現於1837年,那時他在Pomerol地區排在4、5名的位置。1893年,Chateau Petrus的位置提升到Pomerol的第二位,價格大概在Medoc區二等和三等之間。到了1925年,一位飯店的老板娘Loubet夫人購買了 Chateau Petrus以後才從根本上改變了Petrus的命運,這要歸功於她高超的推銷手腕。Loubet夫人擁有本地區2家酒廠和當地一家飯店,是一個知名企業家,弟弟是市長。 Loubet夫人收購酒莊後就開始致力於打響他的知名度。首先是將價格提高,其次她將Petrus介紹給自己的富豪朋友,從此Petrus在法國高級社交圈內流行起來了。從此,Petrus再也不是鄉下紳士的代名詞,而逐漸成為上流社會的飲品。隨後,Loubet夫人決定進軍英國皇室,因為他甚至得到了英國市場,才能有國際聲譽。當伊麗莎白女皇二世訂婚的時候,Petrus成為了貴族們的杯中之物,從此成了在英國上流社會的名品。Loubet夫人在 1947年女皇正式結婚大典時成為了皇室的貴賓。Loubet很善於運用上層社會來進行推銷,1961年她去世後,Petrus分成3份由 Lacoste、Loubet和Moeuix家族所有。而Moeuix家族繼承了Loubet夫人的經營作風,於60年代占領美國白宮,受到肯尼迪家族的讚賞。當然Petrus的成功僅僅有商業頭腦,靠炒作是絕對不可能的,一定有其在質量上過人一籌的地方。Petrus釀酒完全采用一種不計成本的理想主義做法。Petrus的土壤表層為粘土,下麵是陶土層、更深一層是含鐵量很高的石灰土,這一層有著極好的排水性能。莊園種植葡萄的密度為每公頃6000株,植株年齡都比較老,再加上嚴格的剪枝使得產量極低。為保證質量,葡萄要在全熟而沒有過熟的時候采摘下來,采收的時間是下午,為的是讓上午的陽光將葡萄上的露水曬幹。180個工人用2~3個半天的時間將葡萄采摘完畢,避免葡萄成熟度不同而影響風味。采摘完畢後,每粒葡萄還要經過嚴格的手工篩選。發酵完成後,就還要在不同的新橡木桶中陳釀22個月左右,讓酒吸收不同橡木的香味。大概3個月就要換一次桶。釀成以後的Petrus十分豐濃凝縮,具有強烈的黑櫻桃顏色,和香料和梅子的香氣和特有的泥土味與高級的鬆露香。口感柔滑,帶有高級成熟的單寧味。1945、1947、1949、1950、1953、1961、 1967、1982、1985、1989、1994和整個70年代都是頂級年份。

  Petrus如此好酒唯一可惜的就是產量甚少,以至於價格一漲再漲,一瓶酒一般要賣到1000美元左右,而且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



  Le pin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還記得一個摩托羅拉V8088手機的廣告,在一個時裝發布會上,女設計師用手機在網上訂購了一瓶紅酒,時裝發布會結束後,她回到居所自己慢慢享用。這裏麵出現的這品酒就是Le Pin。Le Pin在波爾多可能是最小的莊園,麵積僅為5英畝,所種的葡萄為Merlot 90%,Cabernet Sauvignon 10%,植株的平均年齡為20年。Le Pin實在是太小了,所以幾乎沒有人願意稱他為Chateau,因此它的產量也很少,每年不過600箱。Le Pin現在的價格一般要在500美金以上,某些年份則高達1000美金。幾乎與Petrus持平。看來,物以稀為貴真實至理名言啊。

  Le Pin的第一個年份是1979年,遠沒有其他莊園那樣悠久的曆史。但是其他莊園的卻很少有能夠賣到Le Pin的高價。當然這裏有葡萄酒商大肆炒作的原因。這對消費者當然是一件壞事,但是就莊園本身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很多品酒家都不願意對Le Pin作任何評論,如果不是故意挖苦,那就有粉飾炒作的嫌疑。Le Pin與Petrus毗鄰,其釀酒的做法也維Petrus馬首是瞻,雖然味道雖不如Petrus純正濃厚,不過煙熏味、橡木味、與果香,基本與 Petrus相似。Le Pin基本與Petrus類似,采用極端不計成本的生產方法,葡萄發酵溫度高達32度,因此提取物質更為充分。發酵好後,在全新的法國橡木桶中陳釀24個月。有不少品酒家不喜歡Le Pin太重的橡木味,認為它掩蓋了應有的果香,但是也有不以為然的。德國葡萄酒雜誌《一切為酒》作過一次Le Pin與Petrus的Blind Tasting比較,請了10名著名的德國評酒家和1位新加坡的評酒家,對13個年份的Le Pin和Petrus做了比較(1979~1990,1992),結果是9個年份Le Pin勝出。不過普遍來說,抱怨Le Pin價格的人還是居多數。著名的品酒家Robert Parker就說:“如果純粹為了好玩縱樂,或者想擺闊奢侈一下的話,全Pomerol區,甚至在波爾多,也沒有比Le Pin更合適的酒了。”另外他還建議Le Pin應該在第10~12年飲用,這明顯是懷疑Le Pin陳年的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