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錢鍾書老先生寫了圍城一書,城外麵的人想衝進去,城裏麵的人想衝出來,就成了一句很時髦的話, 最常用在形容婚姻上。 近年來,這一說法也被用在人們關於出國的心態上,其實比之於婚姻,就更貼切了。
因為我自己身在異國他鄉,常常和與我處境相似的朋友們說起,出國一事真是害人匪淺。凡是出過國的中國人,無論最後是留在國外定居,還是回到故土發展,真正感到滿足的人數極少。很多人為了出國債台高築,出國後弄得傾家蕩產,遍體鱗傷。也有人為了出國告別了自己心愛的人,此生沒有能夠再次找到真愛。這種現象在那些成長於中國的大中城市,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中就更為普遍。
很多來自於小地方的中國人,如果有幸出了國門,並且得以在國外駐足,往往不會為當初選擇出國後悔,國外的生存環境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應該比他們的家鄉要優越很多,除了在國外難於進入主流文化圈子而略覺寂寞之外,基本上還是可以說快樂的。而那些在國內的體力勞動者,千辛萬苦來到發達國家,同樣靠出賣體力謀生,卻要比國內多賺很多,並因此過上頗為富足的生活,就更覺得國外簡直就是天堂了。在國外開垃圾車的人經常要比博士畢業的人賺得還多,其實比中國的腦體倒掛現象還要嚴重。這些人往往是從圍城之外衝進城裏,然後就安心留在裏麵的人。
但我遇到的更多的和我背景相似的人,大部分都深深為出國後麵臨的選擇而苦惱。花費重資到國外自費留學,個別人是靠自己大學畢業以後打拚存下的錢來支付學費,大部分是仰賴父母大半輩子的辛苦錢,也有靠四處舉債湊足學費才能走出國門。出來了,首先麵臨的是生活不適應,語言障礙,打工糊口的壓力,再就是應付繁重的連本地學生都叫苦不迭的功課, 和遠離親人故土的苦悶和寂寞。見過也聽說過不少因為應付不了國外獨自生活的壓力而告別國內的愛人,在身邊重組家庭的例子,很多都未必出於感情,而僅僅為了在生活上有個可以互相照顧的伴侶而已。好不容易應付到畢業,拿到了盼望已久的學位,回國與否成了一個很難的問題。付出了那麽多,最後就拿到了這麽一張薄薄的證書,好像就這麽回去很不甘心,覺得被人家占了很大便宜似的。留下來,移民不是一件容易事,就算幸運可以移民,移民之後找工作也令人頭疼,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未必是什麽好工作,雖然工資換算成人民幣也還過得去,但在國外也就混個溫飽水平。個別幸運的工作也找的不錯,但終歸是中國人,語言溝通問題恒久存在,怎麽也無法找到那種當家作主的感覺。這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家鄉思念不已,想念家鄉應有盡有的各種商品,想念各色美味的食品,想念和朋友們歡聚高談闊論的爽快,於是越來越覺得國外的生活單調乏味。
這個時候,有的人覺得自己想通了,覺得中國人還是應該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於是毅然離開了打拚了幾年的地方,回到了故土。但回國後又遭遇到意料之外的反文化衝擊。大城市的嘈雜,浮躁的氣氛,令在國外過慣了安靜日子的海龜們有些不知所措。雖然再沒有了語言交流上的問題,人際關係的複雜又讓這些人窮於應付。在國外大家都自掃門前雪,一切按規矩辦事,沒有後門可走,簡單明了。回到國內,那些簡單思維明顯不夠用了,稍微遲鈍一點,很多好機會都被那些從來沒有出過國,沒有受過那份辛苦的小孩子們搶先一步拿走了, 隻因為人家的嗅覺要比在國外幾年的人敏銳。
如今的中國,尤指大城市,早就見多了出國歸來的學子們,也認識到並非每個留過洋的人都是人才。就像前兩天和我的侄子侄女網聊的時候提起過,學文憑和學本事根本是兩件事。本事如果想學,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學,未必要去國外,而實際工作中需要的是本事卻不是文憑。洋文憑在國人眼中已經失去了其早先的魅力。那些抱著希望認為文憑一旦到手,回國後就是月薪一兩萬的海龜們幾乎是一回去幻想就破滅了。國內的確機會相對要多一些,但競爭也同樣更激烈。如今洋文憑要加上幾年在國外大公司工作的洋經驗才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花了錢,受了苦,回國得不到重用的海龜們,會感到很苦惱。國內的繁華要有錢才可以享受,沒有錢的人在國內處處不得施展。在國外有免費的新鮮空氣,到海邊度假幾乎不用花費分毫,買杯咖啡兩塊錢,牛奶,蔬菜樣樣吃著放心,同樣是溫飽水平的收入,在國外生活要愜意很多。於是這些衝出城外的人們又開始留戀原來在城內的風光。
當然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有在國外出人頭地的,也有學成歸國後大展宏圖的。不過但凡出過國的人,無論最後選擇了哪裏,無論過得有多成功,心裏總是很難揮去一絲淡淡的惆悵。
說來說去,我覺得還是看自己選擇什麽,是生活環境?精神需求?親情陪伴?還是事業發展?自己心裏一杆稱,什麽最重要就選那個地方。我覺得我自己是越來越不適合國內的大環境了,留在澳洲還是適合我的,但很難講事業上特別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