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曆史上的人口遷徙談"地域歧視"!

(2007-04-23 00:02:24) 下一個
標題:從曆史上的人口遷徙談地域歧視!

人口的遷徙總在繼續著.

中國曆史上人口遷移的幾次高潮

   

  同人口本身的發展一樣,中國人口遷移的曆史雖然悠久,但其演變過程也不是直線漸進的,而是表現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當社會比較安定時,其規模就小,也比較平穩;當社會因天災人禍出現動亂時,其規模就會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幾乎同動亂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此外,人口遷移的規模與各個朝代采取的政策也有關係。受以上因素影響,在中國人口遷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幾次高潮:

  (1)秦代和西漢 秦是一個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統一中國後出於政治和經濟上的需要,組織了一係列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國的人口遷移史上,是屬於先驅性的,對以後曆代的移民政策影響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內容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實關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目的在於加強統治,把關中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政治中心。第二類是戍邊和開發新區,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雲中,南戍五嶺,人數均達數十萬人,對長城沿線和華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漢承秦製”,繼續奉行“實關中”和移民戍邊的政策,尤其是對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規模屯墾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

  (2)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 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三國鼎立的形勢確立以前,即各地軍閥大混戰時期,移民均為逃避戰亂的流民,他們由戰亂最烈的黃河中下遊地區遷出,大部分向南遷至長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學者、士大夫後來均為吳、蜀二國羅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諸葛亮、周瑜、魯肅、張昭等,原籍臨淮(今安徽定遠)的魯肅曾號召部屬:“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千裏,民富兵強,可以避害”是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則向北遷至長城沿線甚至遼東,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寧。

  三國鼎立時期,為壯大己方實力,三方均努力招撫流民,發展屯墾,並盡量從境外招收、劫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烏桓人遷至內地,孫吳派兵至台灣,“得夷州數千人還”。

  經過前後近90年的人口大遷移,中國長江流域和長城一線人口增加,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少數民族的遷入,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在當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民族矛盾,為隨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社會動亂埋下了伏筆。

  (3)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中國曆史上又一個大分裂、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遷入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黃河流城慘遭蹂躪,從而促發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僅據官方統計,公元313~450年之間北方南渡的人口即達90萬人,占北方原有戶口的1/7。事實上這一統計由於流離混亂之際,戶口多有隱匿流失而大大縮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並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時百姓遭難,流離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這說明移民的實際規模當遠在上述官方統計之上。期內移民的分布仍以長江流域為主,更南的福建兩廣移民也不少,據記載:“晉永嘉二年,中州版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曆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4)“安史之亂”隋、唐兩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遷移上的作為卻遠不如秦、漢,原因在於人民在此之前經曆了幾個世紀的動亂,飽嚐流離之苦,安土重遷,從心理上對人口遷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漢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墾戍邊,大多未能終善其事,往往利未見而害先行,教訓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組織的人口遷移甚少。直至震憾全國的“安史之亂”爆發,黃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觸發了又一次人口南遷的大潮。據史書記載:“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吳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達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
人世間的事,誰也無法掌握。該執著的,永不怨悔。該舍棄的,不再牽掛。該珍惜的,好好把握。此生無悔!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253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1條回複: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渤海弄潮兒 於 2007-04-23 11:28:40.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沙發~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253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2條回複: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雪落孤城 於 2007-04-23 11:29:03.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5)“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規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難”以及其後長達100餘年的宋、金對峙,使中國又遭到一場巨大的社會動亂,由此產生的人口遷移,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堪與“永嘉喪亂”和“安史之亂”相伯仲,其性質和形式也相似。據記載,“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於道者相繼。”“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難,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連南方一些偏僻山區,也接納了不少移民,如廣西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南宋的許多文臣武將亦多來自北方,嶽飛、韓世忠、張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棄疾等。

  (6)元末明初 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在從“靖康之難”到元末的兩個多世紀中屢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與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極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產生了對人口遷移的現實需求,再加上開疆衛邊的需要,使明初出現了人口遷移的一個高潮,但其性質與前幾次因動亂產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後不久即著手組織人口遷移,如“徙江南民十四萬於鳳陽,”“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徙“沙漠遺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農民於雲南湖廣,等等。故史籍稱“太祖時徙民最多。”明初為了鞏固邊防,在長城一線設立了稱為“九邊”的9個鎮,在國內其它戰略要地,也設立了許多駐兵設防的衛,僅洪武朝三十一年設衛即達136處。為解決邊防軍的糧餉問題,明初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戍邊,“於時,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前往雲南屯田的移民多達四五十萬,規模浩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收到較好的效果。

  (7)清代對台灣的移民 台灣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國版圖。17世紀初被荷蘭殖民者侵占後不久,鄭成功即率兵一舉收複。此後鄭成功組織了對台灣的大移民,不長時間內移民數即達20萬人,在全島總人口中占了大部分。清朝統一台灣後,對移民問題采取了曖昧的態度,即不準移民攜帶家眷,使之難以在台灣生根,目的乃在於防止台灣人口日增,羽毛豐滿後重蹈鄭成功在台灣抗清的“覆轍”。直至清代中葉,因大陸人口壓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鬆動,從而引起對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灣漢民已逾200萬人,比一個半世紀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後期,朝廷鑒於國際形勢之險惡,對台灣的戰略意義有所認識,不僅完全解除了對移民的限製,還在廈門、汕頭、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以提供資助和優惠來促進對台灣的移民,為日後的發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礎。

  (8)清末和民國時期對東北的移民 在曆史上中國的東北地區(含內蒙古東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滿人傾族入關後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為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並在遼寧境內築起“柳條邊”,嚴禁居民越界墾殖。同時又把東北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這些所謂“流人”,對東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加上違禁前來的農民,全區總人口至清代中葉仍有明顯增長。進入19世紀,黃河下遊廣大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源源流入東北,至1840年全區總人口已突破300萬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這時全國人口已達4億人,人口壓力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而在國際上,列強步步進逼,尤其是沙皇俄國對東北一直虎視耽耽。在此形勢下,滿清朝廷遂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如此既減輕了關內人口壓力,為朝廷開了一項財源,又充實了邊防。此外,對移民還“酌量給以工本”。所有這些都促成了一股“闖關東”的狂潮,到1910年東北總人口已增至1800萬人以上,比1840年增長近5倍。

  民國建立後,“闖關東”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斷,“九一八”以前估計年均移入約25~30萬人,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兩省,此後移入人數仍很可觀。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區總人口巳近400萬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縱觀中國整個人口遷移史,清末民初對東北的移民,強度最大,效果最佳,無論對中國人口地理還是經濟地理,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