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有理由傲視印度

(2007-02-20 14:49:30) 下一個


印度從來就不是個偉大國家,今後也不會是,這是我對印度的基本評價。對印度之所以會有如此近似汙辱的評價,源於我20多年前讀過的一本書——英國《泰晤士報》高級記者、著名國際問題評論家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寫的《印度對華戰爭》。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關於印度、關於1962年中印戰爭的書。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書中關於中印戰爭的部分,而是作者關於在印度獨立後的國會大廈的前廳裏陳列著曆任英國駐印度總督畫像的記述。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無法想像,我們會在人民大會堂以紀念的方式陳列崗村寧茨的畫像。而印度確實這樣做了,他們對殖民者似乎沒有多少仇恨,反而好像充滿了懷念。這是我鄙視印度的開始,因為我覺得印度是一個沒有血性的民族。
中印兩國真正開始互相關注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先後取得民族獨立的兩個東方大國都對民族複興充滿了期待。中印兩國曾經有過一段不錯的蜜月期,但這段蜜月期很快就被印度迅速膨脹的大國野心打破了。於是,有了1962年中印邊境的武裝衝突。我有關中印邊境武裝衝突的最初記憶,來自父親的講述,記得父親不隻一次興奮地給我講起當年中國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痛擊印度軍隊的曆史。近來翻閱過一些資料,資料顯示,當時中印兩軍的武器裝備水平差不多,在技術兵器上,中國軍隊並不占優勢。但戰爭的結果確是明顯的一邊倒,拿一些既參加過解放戰爭又參加過對印自衛反擊戰的老兵的話說,印度軍隊比國民黨的雜牌軍還甭。對1962年中印邊境武裝衝突的了解,讓我更加堅信印度是個劣等民族,不足為慮。
印度經濟正處在快速上升期,這是事實,但也絕非某些狂妄的印度人和戴著有色眼鏡的西方人所誇耀的那般美好。一位在印度生活過多年的中國記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印度,如果拿中國的高速公路標準來衡量,真正能稱得上是高速公路的隻有大約300公裏。”開始看到這篇文章中的數字還以為弄錯了,因為當時我國的高速公路總裏程已達到了4萬多公裏,以印度的國土麵積是我國的三分之一來推算,印度的高速公路怎麽也得有萬八公裏才差多不呀。按一些西方學者的保守估計,印度在基礎設施方麵與中國的差距至少有10到15年。最近,有一位知名的國內學者撰文,對印度的發展大加讚美,說什麽印度的現代化是由裏而外的,而中國的現代化僅僅是以高樓大廈為標誌的表麵現代化。我不大明白這位學者是如何區分裏外的,但我隻知道:印度感染艾滋病的人有570萬,為各國之首;印度成年人識字率隻有61%;印度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隻有64歲。而中國與其對應的數字分剔為84萬,81.5%和72.6歲。此外,全世界挨餓的人約有一半住在印度,而印度人口隻占全世界的16.8%。一個人平均預期壽命隻有64歲的國家,人自身的生存都有困難,還妄談什麽現代化!
讚美印度的人都會對印度的軟件業津津樂道,似乎這一俊就遮了百醜。但這些人想過沒有,軟件業再發達、再先進,其最終不是還要服務於硬件生產和應用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再好的軟件也是百無一用。印度的阿瓊主戰坦克鼓搗了30多年,最終下馬,其主要原因就是幾個熱處理和機械加工問題無法解決。印軍的主戰裝備絕大多數來自進口,這與我們所具有的強大自主研發能力相比差距明顯。據說,俄羅斯之所以敢把更先進的武器賣給印度而不賣給中國,就是相信印度照葫蘆畫瓢也畫不像。至於說到印度的登月計劃,基本上可以認為是癡人說夢。還有印度準備在喜馬拉雅山南麓修建高原鐵路的事,也純屬看鄰居娶了兒媳婦,才自己急著要生兒子。
印度會發展,但印度永遠不會騰飛,因為印度社會的問題太多:人口的巨大壓力、宗教衝突的掣肘、種姓製度所造成的階層隔閡等等,而這些問題印度的政治家們在可預見的時間裏都無法解決。
不要相信西方預言家們關於印度將在某某年超越中國的預言,因為那不過是西方政客們的政治幻想。我們永遠不會被印度超過,隻要我們不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