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東向台灣看齊 要驅逐外省文化

(2007-01-16 19:22:23) 下一個

(2007年1月17日)
林克倫上海報導

台灣政治人物用「語言」判斷是否「血統純正」的政治標準,現也在廣州上演,近日有網友貼文抗議北方方言占據廣州媒體版麵,強烈主張回歸「在地本土」使用廣州話,點燃方言霸權主義爭論。

一位署名「維尼仔」網友近日在「廣視網」論壇貼出「北方方言占廣州報紙,大家找出後發上來,齊齊捍衛粵語尊嚴!」帖子,文章字句積極捍衛廣東方言,強烈主張像北京話、東北話等北方方言全退出廣播、電視與新聞媒體領域。「維尼仔」文中慨然指出,「現在一打開廣州任何一份報紙,大堆大堆的北方方言,隨眼可見!政府叫我唔好講廣州話,但所有報紙大行其道的都是北方土話!點解(為什麽)、可以唔公平?」

探究其因,出在媒體從業人員和投稿人員大多數是外地人,「維尼仔」網友用廣東話文字撰文稱:「我真係好驚(好怕),我廣州人就要讀懂北方土話,忘記廣州方言啦!」其簽名檔則是:生係廣州人,死係廣州鬼,要講煲冬瓜(普通話),做鬼都唔濟!」

「維尼仔」這般「極端在地純種主義」論點,果真引起廣東同鄉共鳴,單日跟帖超過百封,粗略估算其中六成五讚成「維尼仔」觀點,且均采廣東話的白話撰寫,一見即是廣東人才會用的「文字語法」。

保護方言近來成為大陸各省市違抗中央的少數異議聲音。去年上海市學者與人大代表呼籲要「保護上海話」,不久後廣州學者亦跟進要「力挺粵語」,更直言批評「普通話霸權」,抹煞方言的多元性。

去年中共國家廣電總局多次下令,封殺各地電視台以方言播出節目,並嚴禁娛樂節目用語「港台化」,但中央電視台年度黃金節目《春節晚會》裏,卻充斥大量北方俚語方言,而江浙吳語、粵語等方言在晚會節目中,則淪為被調侃取笑對象。

北方方言例如像,「忽悠(耍人)」、「紮堆(趕流行)」、「叫板(叫陣)」、「貓膩(事必有詐)」等充斥節目,也難怪南方民眾會不爽,據收視率統計,央視「春晚」節目在長江以南收視率不佳,在廣東更輸給地方與香港電視台,台灣方言的政治劃分濁水溪,在大陸變成長江。

大陸順口溜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官話(普通話)。此次直接明挑官話的「抗北」行為,成因十分複雜。中山大學中國哲學係博士陳壁生指出,廣州報紙上出現北方方言是社會流動必然結果,廣州人不能接受北方方言,「可能與廣州人強烈的地域觀念和文化優越感有關」。有學者認為,北方方言所受到媒體待遇明顯高於南方方言,抗拒普通話背後是希望能尊重多元、排斥一元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