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有個陝西村
(2010-09-04 16:02:12)
下一個
“陝西村”的村民在絲路長卷上簽名
在中國西側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有一些陝西後裔聚集的“陝西村”,盡管遠離故土,這裏還完全保留著中國西北的民俗風貌。
清末躲避戰亂
清朝末年,由於戰亂,3萬多陝西人背井離鄉,徒步橫穿天山山脈,最後隻有3314人活著來到中亞。此後,這批移民就成了中亞大家庭中的一個新民族。
據接待采訪團的“村民”白偉華介紹,所謂的“陝西村”其實是幾個村子的統稱,跨越了哈吉兩國邊境。
居住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主要是漢人後裔,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主要是回民後裔。
哈境內最大的村子是“營盤”,老人戲稱為“陝西村”的“首都”。
當天晚上,幾個村子的代表為采訪團舉辦了歡迎晚會。人們一直在念叨著:老家的人來了,心情暢快得很。
路不拾遺種菜為生
“陝西村”主要以種菜為生。白偉華介紹說,哈薩克斯坦原先有80%的蔬菜都由“陝西村”供應。後來,一些哈薩克族居民也學會了種菜。如今,“陝西村”提供哈國境內約50%的蔬菜。
記者在村裏轉悠的時候發現,這裏的馬路和街道雖然很破舊,但奔馳、寶馬隨處可見,許多車甚至被用來拉蔬菜。
“陝西村”至今還保持著那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古樸民風,很多家都沒有院牆,如果有也隻是象征性地用柵欄把院子圍起來,個別有院牆的也不高,院門一天到晚很少關過,大街上的店鋪也沒有一家裝防盜門的。
小車開到街道上隨便一放,大多連鑰匙都不拔,有的車門還大開著。
特寫
會說“清話”嗎
村民無論老少,都說一口地道的陝西話。“陝西村”的小孩剛開始學說話就是學的陝西土話,大了才學俄羅斯、哈薩克語言。盡管離開中國已逾130 年,這裏的人還習慣將政府叫“衙門”,將國家元首叫“皇帝”。安胡塞主席笑著說,人們曾將來訪的陝西省省長稱為“陝西皇帝”,而他自己也被稱為“回民皇帝”。
盡管官方將他們的語言稱為“東幹語”,但村民們卻認為自己說的是“清話”(清朝的話)。由於記者不懂陝西話,就不斷有人問“你會說清話嗎”。但已經沒有人認識漢字了,“清話”都用俄語拚音書寫。
從2000年開始,安胡塞陸續送了幾個村裏的孩子到中國的西安學中文,“等到他們學好了,再回來教其他的人。”對於這些孩子們的家長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
“陝西村”還有自己的博物館,保留著各種能夠體現民俗和曆史的器物。在這裏我們了解到,“陝西村”人仍然保留著中國明、清時期的婚禮習俗。
新郎必須身著長袍馬褂或西裝,頭戴瓜皮帽;新媳婦必須腳穿繡花鞋,頭頂紅花高髻,身著繡滿龍鳳圖案的大襟袍衫。新娘出嫁時穿的繡花鞋和繡花衣都是用中國繡花工藝繡成的,“陝西村”人把這種工藝帶來130多年了,一直流傳到今天。白偉華不無遺憾地對記者說,如今,村裏會做繡花鞋和繡花衣的人越來越少了。